端午节和屈原没关系?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感谢屈大夫,给小伙伴们创造一个小假期。
亲们,不忙,不要忙着感谢屈大夫,端午到底是不是源于屈原呢?
证据一
新中国后,端午节定为“诗人节”。
答案:源于屈原。
证据二
史料: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答案:五月五日于屈原有关。
证据三
民间传说: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便发展成粽子。
答案:赛龙舟、吃粽子这些民俗好似源于屈原。
然而,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外,还有缠五色丝于臂,佩香囊,门户悬艾、菖蒲,挂雄黄袋,穿五毒衣、老虎肚兜,贴五毒图,挂桃印,饮雄黄酒,给小孩涂雄黄,吃咸蛋等风俗。
这些民俗似乎和屈原的关系不是太紧密。那么,端午最初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周处所著《风土记》。此书作者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周处除三害”中那位不良少年周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励志典型)
《风土记》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注曰: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烹鹜即煮鸭,今天演变为吃鸭蛋。角黍,即用菰叶裹成的粽子。可见,在晋代,粽子就已经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了,端午节吃粽子那时就已经是全国性风俗。
《风土记》还这样的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晋朝,端午节虽然也是全国性节假日,但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避五毒之害。
五月五日节俗还见于春秋,《琴操》:“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多年。
《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孟尝君比屈原离世早了近70年。
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而非屈原,可见五月五日端午节最初并非源于屈原。
五月五日这么神秘,最初也并不是纪念屈原滴,那么它究竟源于何处?上古时代龙图腾的祭祀?为什么会这么神秘?目前还没有权威统一的定论。
也许端午节神秘性有着自己内在的缘由和道理,只是现在没有被多数人理解。
也许它只不过和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一样源于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生活文化中。
影响着每一个人,也影响着世界。
现在,端午节是一个法定假日,一个休息娱乐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