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圣诞老人
早上,老师拍来一段宝贝在幼儿园里的视频。
视频内容是宝贝与老师的几句对话,宝贝跑去问老师“今天圣诞节,那圣诞老人会不会来我家呀”?
然后老师问她“你见过圣诞老人吗?”宝贝回答“见过呀”。
老师问“在哪见的呀”?
“在手机里见的”。宝贝很自然的说出这句话后,老师忍俊不禁的笑了。看到宝贝那期待的表情,仿佛手机里见的也是真的一样,还对老师说她今天晚上要把袜子挂在窗户上,准备明天起床收礼物。
记得去年的圣诞节她收到了爸爸买的大大的爱心礼盒:有平安果、鲜花,还有她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不会是都忘记了吧,因为不是放在长筒袜里面的?所以当成了平常里买的物品吗?所以没有收到圣诞礼物那种欣喜的感觉吗?看来,等她下午回来得跟她好好聊聊那时的感受。
孩子越长大,越懂得注重节日仪式感与重要性了。无论是传统的节日,还是西方的节日,对于小孩子来讲都是一样的特别和隆重。
也记得端午节时,她会问我为什么要吃粽子?而我会简单的对她讲屈原跳汨罗江的故事,也会提起他的名作《离骚》虽然她似懂非懂,也只记住了那一句“路漫漫兮其修远兮”,但脸上的表情是庄重的,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这样的故事太过于悲切了。
后来再次问到中秋节的时候,就不再说故事了,只讲中秋节的月亮有团圆,圆满的寓意,月亮还代表思念。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升起的月亮时想起了家乡,这是一种思乡的乡愁。后来又教她唱诵李白的《古朗月行》这也成了她最喜欢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如今的圣诞节,于我们大人来讲,它不属于中国传统的节日,更多的只是给各类商家们制造出新的促销方式,很多人其实都是无感的。
记忆里,有从俩岁开始教她背古诗的画面,也有给她讲儿童版的《上下五千年》的情景,但是从来没讲起过圣诞节的由来,而她,仿佛也没有特意问过,自然可能就被忽略了。
小时候的我们只会从格林童话故事里面才知道这些有趣的事,而现在的视频画面讲解所呈现出来的直观效果却更加的形象生动,对孩子来讲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开心,期待,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许多成年人的心里都曾经有个童话梦。可能因为不被看见,不被重视,所以未曾实现。
而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被条条框框束缚得太多了,反而是小孩子的世界,大多是自由王国,常常脑洞大开。除了爱模仿、爱发问、爱幻想更是孩子的一大特质,这些特质包含了孩子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之情,以及对当下境况的一种“虚幻的本能的”反应。
我想,大人们都应该保护好孩子的这些特质。往往大人们觉得微不足道的一些细节,对于孩子来讲却很可能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而面对小孩子这么简单的童话梦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注重,不去帮助她们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