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明德”究竟有什么深意?

2019-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5534188846e1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习主席下团组的首站选择了政协的文艺界和社科界联组会。会上,习大大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明德。这个词汇用了两次,都是对两届人士提出的要求,一次是“为时代明德”,一次是“用明德引领风尚 ”。

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个场合和时间点,针对文艺界、社科界的政协委员们谈“明德”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在政治话语中, 明德这个概念似乎比较新。但是熟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明德”在儒家思想当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个词汇出自《大学》。《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古代文人必学的书籍,古人学习四书的顺序,一般先读《大学》,然后才是《论语》《孟子》和《中庸》。由此可见《大学》的重要。

《大学》一书的首句就提到了“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意思是彰显;第二个“明”是名词,意思是“光明”。

而对于习大大了解的人更应该知道,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使用“明德”这个词语。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他曾经到北京大学考察,在讲话中,他引用了《大学》开篇的这句话。同时还做了解释: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的确如此。中国古代很多王朝的核心价值观来自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当中,素有德与才的关系论述。一般来说,德才兼备的是圣人,德才尽无的是愈人;德大于才的是君子,才大于德的是小人。《论语》当中,很多话都涉及到了“君子”和“小人”。因此,儒家思想其实是非常看重“德”的。

《左传》也曾经提出了“三不朽”的说法,也就是人要追求自身价值的不朽有三条路径:立德、立功、立言。由此可见“德”在中国古代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如今,文艺工作者、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传递社会价值观。但近些年,一些文艺界明星动不动就吸毒、出轨、逃税;有些所谓的学者专家,学术造假、哗众取宠、人设崩塌……

立德弘道,是古代文人精英一生的追求。在互联网时代,虽然大众文化崛起,但文艺明星、学术权威依然是最容易吸粉的群体,他们的言行观点,他们在文艺作品、学术文章中传达的思想,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文艺工作者、哲学社科领域的专家的“德”不仅仅是“私德”,他们还承担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德”往往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更容易传播出去。所以,文艺工作者要崇德尚艺,追求德艺双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士以弘道”,追求大师风范。

只有这样,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才会越来越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理想才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弘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