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判词己见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红楼梦》判词己见(4)宝黛合集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9人  张甲丁

头上一页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

头一句也是拆字法,上文说孤木是一单字“木”,此言两株孤木,便是“林”,头上悬着玉带,便是“戴玉”,谐音“黛玉”;“雪”字正如护官符“丰年好大雪”之“薛”字,又一金钗,即薛宝钗是也。

也有四句言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首判词极简,但宝黛二人是全书至关重要的两人,曹公此诗必是微言大义之写法,由于后续章节的缺失,想象空间极大。

“可叹停机德”,甲戌本脂批道:“此句薛”,戚蓼生本批:“乐羊子妻事”,《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求学,一年后因思而归,其妻断其织,以此劝乐羊子求学不可半途而废。“停机德”可叹之处在于宝玉不吃这套,认为这是“混账话”。既有“停机德”之言,金玉二人将有姻缘难逃。

“堪怜咏絮才”,甲戌本批:“此句林”,同上,关键在于“咏絮才”何意。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湘云作《如梦令》,黛玉技痒,以柳絮为题,众人作诗一首。黛玉作《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借柳絮叹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根,众人皆言太悲。怜的是其才,也是其如同柳絮般的身世。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于这两句,向来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这是指宝玉对二人的态度,对林黛玉是“林中挂”,事事上心,对薛宝钗是“雪里埋”,比较冷漠。这种观点是有误的,在宝黛和元春的判词位置,夹有一句批语,“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推背图》是古代的一本预言书,“悉借其法”,言下之意,这些判词都是预言之说。

那么这首判词也不能例外,且末尾一句甲戌本脂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前两句点出林薛二人,后两句就应该是预示其结局。

黛玉肯定是要死的,宝玉为晴雯作“芙蓉诔”后,第七十九回,黛玉与其推敲祭文,“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后紧接一大段庚辰本批语,其中有一句,“虽诔晴雯,而又拾实诔黛玉也。”若黛玉不死,何故说为她作诔文?

在第二十二回中,元妃省亲,点戏,点了四出,每出伏一事。第四出,《离魂》,己卯本中脂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黛玉之死,《牡丹亭》中可见!

《牡丹亭》中,杜十娘思念梦中书生成疾,药石不治而亡。我们有理由相信,黛玉是思念成疾,加上自身身体羸弱,也落得药石不治而亡的结局。

警幻仙子所演《红楼梦》中第三支《枉凝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其间插有一句甲戌本脂批:“徐有尽字。”

从此观点出发,“玉带林中挂”也是可以解释的,“挂”字可作“牵挂”、“挂念”之意。林,繁多也。黛玉被众多繁杂的思绪缠身,其心思敏感,思虑颇多,加之思念宝玉,心神耗尽而死。

脂批中对薛宝钗的结局预示不多,推测薛宝钗的结局,可从与其有关系的人入手。

《红楼梦》曲中第二支《终身误》,写到,“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一段写宝玉对宝黛二人的态度,“山中高士”正好符合宝钗博知不俗的特点,“世外仙姝”便是遗世独立的黛玉,一个是“空对着”,一个是“终不忘”。最后两句“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举案齐眉是一典故,出自梁鸿孟光二人,用以形容夫妻二人互相尊重。宝玉日后定是结婚了,但“到底意难平”,结婚对象必不是黛玉,而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

第二十一回,宝玉在屋内独看《南华经》,这一段插有一段脂批,道:“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由此可以推断出八十回后的情节发展中,宝钗与宝玉会有一段姻缘。而且宝玉应在与宝钗结婚——至少是婚姻已定——之后出家为僧。但此处说宝玉是“弃而为僧”,是“弃”,那便是宝钗、麝月二人健在,且不是在不得已的环境下出家为僧的

第十九回,元妃省亲后,宝玉去袭人家闲逛,袭人认为无可吃之物,这句后跟一批语,“以此一句留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

根据这一句脂批,宝玉还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这一段经历。

首先,宝钗与宝玉成婚应是在贾府完全败落之前。在这之后,如果宝玉是先经历“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然后出家,此情此景之下,此时若宝钗还活着,那他又致宝钗于何地?不合其性格;若是此时宝钗已死于大雪之夜,那又何来“弃而为僧”的“弃”字?

所以,正确的情节发展应是,宝钗宝玉在贾府完全败落前成婚,此时林黛玉已死,于是有了“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之语;接着,宝玉伤心之下,与贾府众人达成某种妥协,比如准许宝玉去庙中静养,以求安稳,因为有贾珍出家在前,所以并不是完全行不通,于是宝玉“弃而为僧”;但出家后的境况也并不好过,在贾府败落之际,宝玉也落得“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地步。

因批语中说,“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最后宝钗和麝月的命运可能是有关联的。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占花名,麝月抓到“荼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写有一诗,“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花是花季最后开放一花,又有“韶华胜极”一语,预示大观园群芳盛极而衰,最后由麝月告终。

宝钗抓到了“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写有一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指定芳官唱一支。唱完后,文中有一句描写宝玉的神态: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眼看芳官不语。”

宝玉定是想到了什么,宝玉所想,便是曹公所欲言。芳官所唱《赏花时》,是《邯郸梦》中一支,大意是何仙姑劝谏吕洞宾到凡间后,莫要留念红尘诸事,早去早回。

结合这一支《赏花时》,日后宝玉出家,可能是得到了宝钗的支持,这也再次减小了宝玉得到贾府众人同意的难度。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话可作两个不同的意思来解:

其一,“无情”作形容词,来形容宝钗,说宝钗即使是对宝玉没有感情,也是动人的。其二,“无情”意为“没得到感情”,即使宝钗没有得到宝玉的感情,但她自身依然是动人的。

其动人之处就在于支持宝玉出家为僧。

“金簪雪里埋”,从字面意思,或死于大雪之中;雪,冰冷之物,亲自劝谏宝玉出家,心灰意冷,或一生孤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