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生百态

读书摘抄(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之《孔子教育轶事》

2024-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自愈之路

孔子创办私学

大约2500年以前,在我国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西部)出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学校,这就是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文化创始人)首创的我国古代第一所私塾(私学)。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称为“学在官府”。孔子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创办了私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虽然他这种主张在广大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社会里不可能广泛地实现,但毕竟促进了“文化下移”,使教育对象有所扩大,冲破了“学在官府”的禁区。他广招门徒,聚众讲学,只要有志于学,并送他一束(十条干肉)作为礼物,就算办完了入学手续。传说,他的弟子先后达3000人之多,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高材生有72人。这些学生来自各个诸侯国,可以说遍布当时祖国各地。他们的年龄相差悬殊,最大的是比孔子小4岁,最小都比孔子小50多岁。其中,父子二人同为孔子学生的也不乏其人。如颜回和他的父亲颜由,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点就都是孔子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后裔,有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和商人的子弟,也有小生产者即所谓“贱人”的后代。由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孔子的私学规模越来越大,在他家中,有平时讲学的“堂”,有学生寄宿的“内”。野外,自然环境优美的“大树之下”,“杏坛之上”也是他讲学授徒的场所。现在山东曲阜孔庙里的“杏坛”,传说就是孔子讲学的地方。

孔子从20多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前后达50年之久。即使在他繁忙的从政和周游列国的艰难途中,也从没有中断过讲学。

有一次,他离开曹国到了宋国。当时正是七月的中午,赤日炎炎,暑气蒸人,弟子们也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孔子远远望见前面有一棵大树,就鼓励弟子们紧走几步,在大树下面,一面乘凉,一面讲习周礼。这时,宋国的司马桓魋带着一群人来到大树下。他见孔子一面讲学,一面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就大声呵斥他们,让他们离开这里。孔子不予理睬,继续讲学。桓魋暴跳如雷,拔掉了大树,还抽出宝剑要杀孔子。有的弟子小声对孔子说:“应该快点走了!”孔子却安慰弟子说:“我有我的事业,老天会保佑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还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们正行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突然被一群乱兵包围。他们被困在野地里,风餐露宿,眼看粮食越来越少,便一日三餐改为两餐,后来每天连一顿饭也难以维持了。学生们饥寒交迫,有的病倒,有的躺在草地上唉声叹气,而孔子却照常唱歌、抚琴、讲诵不辍,弦歌不衰。有些学生看到孔子若无其事的样子,感到不理解。性情急躁的子路实在忍不住了,便走过来向孔子道:“夫子,请问君子也有穷困时候吗?”孔子坦然地回答说:“君子自然也有穷困的时候,只不过是在穷困中仍守本分,不像那些小人,一遇穷困就不顾一切地做坏事了。”他见子路不做声,便因势利导地问道:“我们为何在这旷野受苦,你想过没有?”子路未加思索便马上回答说:“可能是我们不仁,所以别人不相信我们;也许是我们无智,所以人家不赞成我们的主张。你说是不是这样?”孔子摇头说:“假如仁者一定能受到世人的信用,那么伯夷和叔齐就不至于饿死在首阳山了;假如智者一定能得到人们的赏识,那么比干也不致遭受剖心的酷刑了。你要知道,博学深谋、大仁大智的君子怀才不遇的多得很呢!正如生长在深谷中的幽兰,决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它的馨香而不开放。君子也一样,决不因为遭遇到穷困而放弃修德之道。”子路听了老师这一番话,点点头,满意地走开了。接着,孔子把子贡叫来,让他回答刚问过子路的问题,子贡想了想说:“可能是你的道理太高深了,世人无法接受。是不是把要求降低一些呢?”孔子摇了摇头说:“一个终年辛苦的农夫,也无法保证年年丰收;一个手艺高超的工匠,也无法保证人人满意他的产品。你不从修德之道上去下功夫,却想去迎合世人的心理,你的志气未免太小了吧!”子贡走后,孔子又把颜回叫来,要他回答同样的问题。颜回经过认真考虑,回答说:“我觉得先生的理想崇高,道理精深,虽然现在人们接受不了,但你始终不懈地努力,这正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并终将唤醒世人的表现。因此,我觉得今天虽有陈蔡之厄,并不能使我们悲观丧气。”孔子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他十分高兴地把学生召集在一起,让颜回把刚才讲的那一番话讲给全体学生听,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战胜暂时的困难。就这样,他们一直坚持了七天七夜,陈蔡之厄才告结束。

孔子这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深深感动了他的弟子们。学生们对他十分敬佩,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孔子死后,很多学生为他守丧三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