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的故事凡人日记国学与传统文化

访黎氏八骏故居,说国师黎锦熙

2017-08-29  本文已影响26人  遇知音

日记游学第12天:①访黎氏八骏故居,说国师黎锦熙

2017年7月27日星期四湘潭晴天高温

昨晚从彭德怀纪念馆再次搭乘摩的回到湘潭县的石潭镇,在乡下一个简易的家庭宾馆住了一宿,为的是今天前往湘潭县的另一个地方石潭坝乡,参观黎氏八兄弟故居。目的地在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石潭坝乡菱角村93号,至今交通仍然十分不便。这两天为打听线路费了不少口舌,今天上午乘车更是实际体验了行路之难,从石潭镇出发,还要先到易俗河镇转车(易俗河是目前湘潭县政府所在地,这个县原本在当今的湘潭市,建市后曾长达45年有县无城,据称迁到易俗河还不到20年,又传易俗河将化作湘潭市的一个区,湘潭县或许再次面临迁移县城的窘境),去石潭坝的车很少,地图上查石潭到石潭坝只有不到40公里的路,竟然用了整整半天时间,下车到黎氏八兄弟故居还要徒步数百米,到达的时候竟然到了正午。离开这里中午倒是得知,12:40故居门口有直达湘潭市汽车西站的车经过。也就是说从湘潭市来这里有直达车,但是乡路崎岖,需要颠簸近2小时。

亲临目睹黎氏八兄弟故居,尽管也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然而在这里却没有故居的管理人员,所谓故居就是一个破败的农家院子,这里难见黎氏后人,只有一位自称98岁的老人蒋冬初和一位老年保姆两个人帮助看家护院。由于两人的地方口音很重,很难从他们口中探知黎氏家庭教育的秘方,寻遍整个房屋也不见家风家训方面的相关资料。

黎氏八兄弟的父亲黎培銮是晚清贡生,娶妻黄赓,除生育八个儿子还生有四个女儿,除一女幼年夭折外,全都成名成家。人们知道那个时代女人多产是普遍的,但是成活率不高也是普遍的,而黎氏一门十二个孩子仅夭折一名,共十一人长大成人,而且多人长寿,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黎氏一门八个兄弟三个姐妹个个学有所成,出类拔萃,分别在教育、音乐、桥梁、出版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更不能不算得得上中国教育史、特别是家庭教育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奇迹。遗憾的是,对于黎氏家庭这种成果是如何取得的,目前来到故居是无法找到答案的,网上也只能查到黎培銮为了教育孩子自办新式学堂,兼学经典和西方的文化。此外还知道黎母的家教是极其严格的,否则这么一大家子一定会乱成一锅粥的。

此行之所以不辞辛劳参观黎氏八个兄弟故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黎家老大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黎锦熙是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生于1890年,1911年毕业于长沙湖南优级师范,1914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历史教员,曾教授毛泽东历史课。据黎锦熙日记,1915年4月之后到8月底的短短几个月时间相间就曾在日记里有过见面20多次的记录,黎锦熙只比毛泽东大3岁多,两人建立起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有种观点就认为黎锦熙才是湖南一师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堪称国师。直到建国初期还有几年时间,毛泽东常常一个人跑到黎锦熙在北京的家里。二人之间还有许多书信来往,黎锦熙保存下来的原件手迹就有6封,其中整整100年前的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毕业之前利用最后一个暑假外出一个多月游学读无字之书,归来第6天就曾给黎锦熙写过一封长信,正是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记录了游学中对于救中国要找到大本本源的感悟。昨天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再次看到的这封信的图片。

黎锦熙先生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泰斗。作为日记人,最早得知他从12岁在老家就开始写日记算起,一直记坚持到89岁临终前夕,长达77年之久,欣喜之极,敬佩之极。这次来到其故居尽管未能看到想看的日记手稿,但也算了却一件心愿。

“写作重于讲读,改错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是黎锦熙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三原则,几年前第一次在网络看到,除了敬佩还有了遇到前世知音的感觉。在应试教育越陷越深的今天,犹如一股从百年之前刮来的春风。真心希望从事教育的当代教师和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都来了解黎锦熙,了解他的语文教学三原则,当然更重要的是行动起来,设法帮助孩子在培养读书好习惯的同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生活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能逐渐形成真实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果及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品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