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有多重要?
《反惯性思维》day3 读书笔记
反惯性的第二大点:反依赖
一 四种依赖性思维:
①请求强迫症:遇到任何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解决而是向别人寻求帮助。然而不可能有人可以一辈子帮你,多要人帮忙一次就多剥夺自己的成长机会一次。
②目标依赖:不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依赖别人的建议做出决定选择自己的方向。最开始是在大方向上请人帮助决断,然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人迟早会成为第一种请求强迫症,事无巨细都要依赖他人。
③墙头草:依赖于强者的观点与思维,即使某些方面觉得自己是对的也不敢提出。这个现象在学术方面体现得更甚,如果事事臣服于大咖学者,又怎么会有创新与进步?
④肯定饥渴症:过于依赖于别人的评价,为了得到好的评价甚至不惜在做事时把评价好放在第一,而做好实事的效率放在第二。说白了就是太在意面子,而事情的真正的成本与收益被忽略了。
二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收到很多很多信息,其中有我们需要的正面信息,也会有很多的诱惑很多的坑,这个时候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
说到独立思考,不禁又想到媒体。无论是现在的公众号自媒体也好,还是其它的媒体,有时候它们只是让群众看到它想让群众看到的一面,或者为了挣流量,让群众看到群众自己“想要”看到的。就比如最近很火一篇文章,也是人物杂志的特稿——《奥数天才坠落之后》
文章中大致内容写的是国内的传奇人物付云皓,双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保送北大,结果却无法从北大毕业,之后整15年都没在学术圈,反而跑去了广州一个二本师范大学教书去了。曾经的天才后来却沦落为一个毕业证都拿不到的学生,最后找了份平庸的工作,泯然众人矣,让人唏嘘不已。
乍看文章,的确不禁觉得惋惜,一代天才就这样堕落没落了,惋惜之余还带着对文中主人公的幸灾乐祸——干嘛当初不好好学习要沉迷游戏,这都是他不求上进咎由自取。可仔细思考来,为什么我会对主人公有这么多负面的情绪,并不知不觉的给他贴上了不知进取的标签,但他在生活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了解得够全面吗就这样给人贴标签。再回到这篇《奥数天才堕落之后》的报导中去,这个时候便发现了,文中带了很强烈的作者的主观批判意识,也通过很多侧面的描写强调了主人公的堕落与错误,比如其中对于付云皓任教后上课的一段描写 :
“他一屁股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抚平呼吸、打开公文包、掏出讲义,像台机器似的熟练地往外蹦词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幂的定义,以及跟它相关的根轴和根心的概念……」”
这个时候读者读来,“一屁股坐下……像台机器似的蹦词儿……”眼前呈现的就是一个油腻的中年人在应付教学应付生活无疑,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试着用不同的语言来描写下这个场面试试:
“他急匆匆的在上课铃响前走进教室,看到了讲台前的椅子一边坐下 调整因为快步走而不平稳的呼吸,一边打开公文包掏出井然有序的讲义来,而后熟练的向同学们说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幂的定义,以及跟它相关的根轴和根心的概念……],他似乎不需要看讲义,所有的概念都在他脑海里。”
你看,同样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来描绘,让人感受到的情绪就会完全不同。这篇《奥数天才堕落之后》成功的通过描写一个天才的堕落之路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赚足了噱头,但是事实的真相是他报导的那样吗?恐怕并不尽是。至少,人家付云皓投身于教育事业,矜矜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为中国的数学行业培养优秀的教师。这算是堕落吗?只怕如果作者不这样写,不强调当初付云皓是多么厉害,不诋毁他的现在,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看客了。
所以,很多时候媒体的描述真的可信吗?至少在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真相之前,我们需要多一些质疑,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那么怎么学会去独立思考呢——对任何事始终保持质疑,并且去完善自己的质疑,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个人觉得之前在私塾学到的“左右互搏”的方法也是非常适用的,左右互搏即是: 自己扮演两个角色,站在相反的两种观点来思考辩论,比如正反方,先立于正方,一旦结果偏向正方,则马上站在反方的角度去辩论正方,以此类推一直思考下去……遇到事情采用这样的方法去辩论,不仅有利于看到事物的真相,还有助于行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当独立思考、自己的质疑得到解决后,其实也是将质疑的结果纳入了你的元知识体系,也易于形成新的思维惯性,但此时形成的惯性是优于之前的。也就是说,每一次遇到困难后思考,都是在完善我们的元知识体系,也是在更新思维惯性。然而,如果我们把反惯性思维也纳入元知识体系中,并把其排在第一性,那么遇到任何事首先跳脱于惯性之外,便是防止由于惯性出错的最优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