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豸杂谈》真得可以“一生读书始于诗”吗

真的可以“一生读书始于诗”吗?
——谨就儿童启蒙教育与肖复兴先生商榷
文/丘豸
在《人民日报》4月6日的副刊上,读到一篇当代文学名家肖复兴的《一生读书始于诗》的文章。拜读后,心中陡生一种别扭之感。肖先生别具创意的论调,让我实难苟同,尤其是结篇那句“当前最需要的不是《弟子规》,也不是《论语》,从唐诗入手,才是最佳的选择”之说,我以为实在过于偏颇,让人不敢恭维。笔者出身乡野,位卑识浅,不敢狂言,但读后却有如鲠在喉之感,虽不懂文笔,亦觉不吐不快了。
该文一开篇即出语否定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偏重道德与处世,认为是实用主义的,又是儒家式的,是喜欢走回头路。作者只拿李白的三首送别诗说事,写得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可以说对诗意诠释得淋漓尽致、相当到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可谓文采不丰富,语言不练达。但是,难道说我们就靠这种充满离愁别绪又饱含哀婉惆怅情调的别离诗来作为孩子的启蒙吗?是培养孩子多愁善感的抑郁情怀,还是让孩子从小就在这种离怨别痛中感受德与行、真与美?诚然,当今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亲人、朋友的聚散合离更多,尤其在农村,很多父母进城打工,孩子被留守家中,他们不可能不思念远离他们的父母,难道作者仅基于这一点,就让孩子在古人的谓叹中找到共鸣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成功的是我们的经济有了空前地发展,失误的是我们的道德建设落后了。物质生活越来越高,可人们的文明与道德素质却停留在三十年前,甚至一些人的道德水准呈倒退现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渐已被今人所遗失。君不见一些人小富,即显骄奢淫逸之态?君不见一些涉世不深的少年,由于道德根基不牢,禁不住邪恶的诱惑而误入歧途?君不见危难面前,那么多的人表情麻木地围观,而挺身而出,伸张正义者廖廖几人?君不见一些世界旅游胜地张挂着汉字“不要随地丢垃圾”的警示牌?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不启蒙我们的孩子去感知礼仪、正义、善良与博爱,更待何时?不是我们太偏重道德与处世了,是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我们还没有真正地找到孩子成长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承接。
肖先生在文中说:人们喜欢走回头路,在用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教育孩子面对今天的世界,此言差矣!如何说《弟子规》、《论语》不切合实际,那么李白就合适了?唐诗就合适了?都是古代的东西嘛!和今天的社会时代都会有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差异与局限。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国之魂宝,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它正不断地被世界所欣赏、所景仰、所崇拜。现在有许多国家纷纷创建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来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化,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古代中国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正是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展现之结果。说我们过于偏重道德与处世,说我们的孩子过于实际、实用、实惠,这有什么不对?我们没有道德,如何赢得世界的尊重?我们不懂处世,将怎么面对世界?难道让我们的孩子未建立良好的品德观念,未懂得处世之道,就去理解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去吟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会不会理解得偏颇、狭隘而产生负面效果?
我看过一篇肖先生口述的文章《和孩子一同成长》(发表在《辽宁青年》2010年3月a刊),得知肖先生在启蒙和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个成功者,我不知道肖先生在令郎肖铁的启蒙教育上全靠的是李白和唐诗?
其实,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忽视古诗词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作用,及其中国语言和中国情感所表达的微妙与神奇。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共选有七十二首古诗词,应该说在小学生语文课程中已占有相当合理的比例,这已经比较到位了,总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天天背诵唐诗,而放弃其他的文学体裁与形式吧?我们还有那么多古典美文和现代文学佳作呢!我绝不否定唐诗中所表现得积极思想与美好意境,但《唐诗三百首》也并非首首都适于小学生来诵读,有些诗所表达的思想与境界并不适合小学生去品读,也不能让懵懂儿童所理解,不懂诗意的诵读,又会有什么精神与心灵的滋养,那才是南辕北辙呢?
我们是不可以光守着李白,守着唐诗的,而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汲取更多的好东西来滋养他们的幼稚心灵与精神世界,我们应当通过听说读写多方位、多角度来培养我们孩子的道德情操与尚美情怀。欣赏毫不逊于西方的中国古典音乐,读说中国古今文学精品(而不单是唐诗)和历史名人故事,习练中国文字艺术——书法。只要我们做得科学、合理、到位,都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是个镇上小学外聘教师,工作之余,还莳弄十多亩薄地,实打实的身份就是个农民,身上沾满泥土的味道,透着农民的朴实,免不了眼光狭窄,思想过于平庸,正如我的笔名“丘豸”一样,一个小山包上的小虫子,能看见多远的世界?但我不甘于堕落成鲁迅笔下的闰土,劳作之余,看看书,练练字以求日子有所滋养,思想有所提炼,精神有所升华。当然以我这样的庸人,给肖先生做学生都不佩,竟敢与文学大腕叫板,真有些所胆大妄为,无法无天了。但打死我也不敢认同“一生读书始于诗”的说法,我以为肖先生把儿童的启蒙教育看得过于简单了。要么就是大师品茗之间,灵光一现,随意地敲几下键盘,以作遣兴罢了。但真要是拿出来,公诸于报端,以己之念而欲搏取共识,还是不要过于自恃吧?
(此文写于2010年9月,时过境迁,现在看来我的有些说法也不全然正确,需要与时俱进。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