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逝去的年味
小时候,最想过的节日是春节,因为除了有好吃的菜肴还有好玩的烟花爆竹,更让人高兴的是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场景。
现在都算四五不惑了,却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这过年可以说是走走场面的事。曾经的繁锦与喧闹早就成了过去,年味充数着一片平淡与寂静。
我的母亲,兄弟姐妹四人,底下四个全是男丁,加之外公外婆身体爽朗,家庭条件也算偏优,所以每年春节基本上在外公家过完春节,各自才去其它地方拜年。
往年,大年三十中午开始 ,大人们分波动手,准备着晚上的大餐。按每户人家算一个单位,各自承上三四道拿手菜,这么一来年夜饭算是有了着落。小辈们能帮忙的帮忙,不能帮忙的也别帮倒忙了,看看电视,吃个零食,放放鞭炮,玩玩游戏。
因为有十多口人,年夜饭分批吃的,站着吃的都有,有说有笑的。晚饭后,人手一杯清茶捂手,嗑着瓜子拨着花生,聊天的聊天,打牌的打牌,好不热闹。
这样惯例般的过了好多年后,有人提出应该与时代接轨。省去买菜,洗菜烧菜的麻烦,改由饭店吃年夜饭。其实对大多数人家来说,确实都已改用了这种方式来过年,我们家算是晚的了。这个方案也受到大家认可,由我母亲兄弟姐妹四人输轮流承担费用。
渐渐逝去的年味这种流行的年夜饭方式进行了三年,年年吃完晚饭去外公家坐坐,聊聊,看看春晚。但我总觉得,年味发生的变化,变在哪里?说不出来。
第四年,轮到大舅坐庄(请吃年夜饭),不知道是大伯舅太过忙碌,还是其它原因。到了大年三十中午才知道,饭店没订上座位。最后改为各家带几个菜过来,拼凑一下。冲忙之间,七拼八凑之下,也算凑上了一桌菜。只是这顿饭吃的气氛有点沉闷,晚饭后基本上没什么太多交流之下,草草散场。
后来,外婆因病卧床,外公,我妈,保姆,小舅四人轮番看护。我呢,也因故离异,孩子来的少去的多。大舅工作越来越忙,回家过节的时间也是越来越短,有时坐个二三个小时就走了。原本人潮涌动的大年夜,慢慢的变的稀松稀松的。
也不知道这春节,是因为人少了,鞭炮声没了,电话微信替代了,春晚差了,还是日子过的太舒坦了,反正不得而之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说的清的却是年味没了。
渐渐逝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