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 都在消费这个时代
天津塘沽爆炸案发生后,朋友圈开始点蜡。随着事件逐渐发酵,以及相关事件的如影随形,来自社会各类主体不一而足的声音,在社交网络中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开来。
由于本次事件的严重性,以及衍生个体的多样性,大家表达的观点也包罗万象:
1.为伤难人员祈福,为天津塘沽加油。
2.对相关部门进行问责。
3.向勇往直前的消防员致敬;质疑相关部门是否应该派遣消防员进行救援。
4.指责当地媒体不跟踪报道而播放韩剧的行为;对当地媒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辟谣。
5.为CNN报道受阻事件表示愤慨;对CNN报道受阻事件进行解释和辟谣。
6.为某品牌照常举办新品发布会的行为表示愤慨;力挺该行为合情合理。
7.讨论品牌是否该就此进行借势,以及借势的方式,同时对某些品牌消费灾难的借势进行强烈谴责。
不难发现,大多数事件的讨论都包含正反两面,这无疑为大家表达价值诉求和意识形态提供肥沃的土壤,随着各类平台上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我不禁细思恐极:
这场伤亡惨重的灾难性事件,竟成了一场观点和情绪的举国狂欢。
社交网络的盛行,降低了人们发表观点的门槛,使社会的表达成本近乎为零,这使得人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得到释放,并随着传播过程而日益膨胀和扭曲。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也都有可能被他人消费。
就拿品牌借势来说,有的捐款捐物树立有担当的品牌形象,有的通过戏谑事件推广产品,而当这些品牌就该事件进行目的迥异的表达时,他们本身也成了群众活生生的靶子。我们对恶意借势的品牌致以最诚恳的辱骂,用举报和取关表达立场;我们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摩某些品牌,将他们的实际行动翻译成恶意炒作。营销界也不甘寂寞,一篇篇分析灾难性事件是否该借势、如何借势的文章纷至沓来,一场场言辞激烈的论战也不在少数。
仿佛不管大事小事总会演变成新传、公众、娱乐圈的一场骂战,此次都是笔下生花你推我攘唾沫横飞。言论成本的低廉,使得理性成为一纸空谈。我们大兴土木地建造牌坊,试图让道德GDP傲视群雄,然后把对方骂成婊子。那些“热泪盈眶”,那些“拍案而起”,沦为包装自我最廉价的道具。我们有太多的渴望,渴望己方观点被肯定和赞扬,被更多人看到并转发;渴望在一场场骂战中标榜政治正确,体现智商和情商的高人一等,而社交网络使这些渴望实现得如此轻而易举。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遗余力地消费这个时代。只要社会上一有风吹草动,我们都会群起而动,试图让自己与之产生联系。从众人模仿冰晨玩坏“我们”,到宁泽涛取代王思聪成为“国民老公”,一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人物或事件,在我们的茶余饭后占地为王。更不用说一些模棱两可,引发价值思考的事件,当它们被媒体报道揭开面纱,我们却罔顾它们的悲剧性色彩,用感叹号和形容词,将矛头指向风气、体制、国民劣根性,以及其他。
你肯定会说:“你这个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无耻混蛋,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不也是妄图消费这个事件?”我承认自己的无耻,也接受你的批评,但你的一切嘲讽、质疑甚至谩骂,也适用于我们大多数人,也许就包括你自己。
我很崇拜的一个同学,昨天写了一篇关于借势营销的批判文,文风冷静,逻辑清晰,三观极正。因为写的着实出色,被一些大号纷纷转载。而当他在票圈里晒那些转载状态并自鸣得意时,我在想,对消费灾难嗤之以鼻的他,此时此刻是否也在消费灾难呢?
我越来越提不动手中的笔了。
玩社交网络,的确会让人迷失。希望这个无足轻重的梦,你我能早点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