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语
(一)
佛不是职位,是一种心境。
佛无形、无相,故佛像不是佛,佛像只是人间第一个参佛悟佛者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法相。
求佛,乃是求佛境。佛境,是一种化有为无、无中生有,弃恶从善、善中窥恶的境界。
佛无性,有情。
有情,喜善憎恶;无性,方不执迷。
(二)
道,万物痕迹,来途归路。
或循环往复,或无始无终。
道,有规律,却万物各执其一,不尽相同。
于人,道为别人之人生轨迹,如书;
于己,侥幸已过之过去,迷茫将往之未来。说白了就是在人生之路上侥幸走到今天,将来是什么样,连自己也不知道,只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三)
儒,做人的一套条条框框。
脱离了它,不是得到自由,而是做回禽兽。
君子以为,儒是衣装;小人对儒,也表示欣赏;在禽兽眼里,儒是枷锁;在衣冠禽兽眼里,儒是工具。
(四)
基督,也是向善的。
基督是由基督的创始人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滋养出来的。
他的死,不是受难,而是永生。
(五)
无论是佛道儒还是基督,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愿人间祥和。
他们本来是友,相互为敌的只是他们的受众中各自的执迷者、偏执者。
(六)
只要不执迷于某一图腾,客观理性地看待别的图腾,世界便是一片光明。
最不得人心的某图腾,往往是恶意攻击另一图腾并将对方从地球上赶尽杀绝的那个图腾。因为它早已背离了创造图腾时“愿世界祥和”的初衷,为了维护自我,不惜举起屠刀,早已走向狭隘与偏执的末路。
(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即使是一个血债累累的恶徒,只要觉悟了,懂得忏悔了,在放下屠刀那一刻,其心境与受人顶礼膜拜的佛并无二样。让恶人举起屠刀的,不是恶人本人,而是恶人的偏执,所以偏执就是一把屠刀。
(八)
同样是那一把刀,塞到一个爱厨房的厨子手里,永远只是一把厨刀。
为什么没有人说“放下厨刀,立地成佛”?因为拿厨刀的厨子心境本来就如佛,无论放下厨刀,还是挥舞厨刀,他都是佛。
厨子为什么是佛?因为他心里装着众生,不忍众生忍饥挨饿。
(九)
善恶不以杀生否及吃荤否而定。
只以心境区分。
若杀该杀之人,不为恶人,反而是勇士。
食素,却食千家救时粟者,恶!
食荤,只食属己那份荤者,善。
(十)
求同存异,有容乃大。
谁人不曾犯错?改之即可。
莫纠结过去的错,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自己的错,可以为教训,警戒未来;别人的错,一笑而过,可以为鉴。
(十一)
纠结过去,等于把未来与过去捆绑,只会永远困在过去,而失去未来。
(十二)
……文字与心境,总是隔着千山万水。
至少,写这些文字时,心境如文字。
写完呢?鬼才知道!
(十三)
道理谁都懂,只是理不从心。
心、理不能合二为一时,也许就是心理出现问题了罢。
(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