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2017-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只学术小狐狸

西行之旅终于告一段落,七日来,我的心情状态不辍,几乎每天都能够及时地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它虽然多是片段性的沉思,但“片段的”往往才是斯时斯地最真实的感受;若事后再追忆,难免就会有些失真的成分了,所以,我将本次集体长途之旅的“即时记忆”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两篇《西行漫记》,一部分是随手记下的“片段性感受”数则,合二为一才是我这次西安穿越之行最完整最真实的记录……斯时已逝,唯留下这吉光片羽,就让它们连缀成文吧!

西行漫记一:追忆与誓师

西安,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凡学历史学的,没有谁是不神往的,且多是在实地考察前早已有过了一番“精神恋爱”,西安一带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十三朝古都遗址的所在地,追根溯源,西安是我们这些“准内行人士”必去之地,一如犹太教徒之于圣地耶路撒冷与麦加,我们此行亦是要带着一种朝圣的心境去的。另外,说它熟悉,还因为我去年暑假西漂打工,与其说成是“为稻粱谋”的打工,倒不如说是一次“身心的双重探险”,毫无功利性的精神流浪。那次的盛夏光年,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穿梭在喧嚣繁华的“井田式布局”的西安大街上,或步行,或乘车,乍看之下,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丝毫没有了古韵古香的气息,“万城同一”,这西安竟也能“被现代化”?那简直是不敢想象了。

记得上海世博会上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却也不尽然,倒是“生活让城市更美好”吧!幸好,还能在西安土著的居民身上看到那种纯粹古朴性格的影子。西安人性格里的纯粹是相对“九头鸟”的湖北人来说的,他们的性格一如当地的街道一般:直来直往,他们喜怒皆形于色,这样纯粹的性格反倒会让我们这样自诩精明的湖北人显得自惭形秽了……那次意外的西安之旅,让我收获最大的不是西安城的风景,亦不是西安城的小吃,而是陕西省图书馆与西安的各大学。

陕图位于西安市朱雀大街上,旁依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其真可谓是“物宝天华,尽得风流”了,走进他,贮立在石雕“思想者”旁仰望这座圣殿,你会感受到他的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至今想来,他的风采仍然历历在目!至于大学,我总觉得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西安的大学总给人一种“寸土寸金”之感,毫无武昌大学城那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它最小的可与我高中母校的面积相当,最大的(估计也就陕师大、西北政法大、西安交大可差强人意)也就不过湖师的面积大小。但总的来说,毕竟西北之学府并不以它的至大而取胜,而是以“有大师之谓”而闻达于世(昔时人文大师纷纷陨落,如今只能以丰富的图书资源为大师)。

转换时空,当理想中的西安之旅终于迫近了的时候,反倒是没有当初那样期待了。一来,当理想终要实现的时候,心中难免会少些“距离之美”,多的是“临近的惆怅”;二来,我素来不喜欢集体活动的束缚,但想到大学集体经历难得,也就妥协了,但这种在“温室效应”下的旅行于我而言,终会是“十全九美”吧?

下午,全年级召开了一次西行的动员大会,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李建刚老师那番精神上的“诱拐”了,在这位浪迹长安多年的“老江湖”的“引诱”下(特别是美食的诱惑),我们此时只有闻而兴叹了,只盼这剩下的时间过的快些,让这“舌尖上的诱惑”早日成真!

西行倒计时……

西行漫记二:乾陵

不知不觉,第一天的“野外考古见习”结束了。前一天,我们一行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和辛亥革命博物馆(专题馆),两馆给人的是两种不同的视听感受:参观省博可以说是“有我之境”,一则是因为我两年前来过,这次算是故地重游,二是整个省博自己是抱着一种走马观钟(一楼)、走马观铜(二楼)、走马观瓷(三楼)的心态去观览的;而参观辛博则更多的是“无我之境”[1][2],它给人的绝对是一种神形合一的动态艺术感:红砖瓦的颜色,欲飞冲天的“双翅”灵动的落在这人间。看了它,只觉自己早已是身临其境、情随事迁了。主题馆从一楼至三楼,由清朝晚年诸不平等条约的“耻辱柱”到声光影立体艺术一体化的武昌起义3D效果影像,一幅幅、一幕幕的近代血泪史向我们娓娓道来,好似给人一种穿越到百年前的震撼……

结束了西行之旅的“武昌预热阶段”,我们一行便乘着列车历经了数时到达了西安。这行进中的列车难道不正是个“时光穿梭器”吗?它载着一群对历史充满了信仰的痴者从近代中国瞬时间便来到了这千年古都,梦回大唐,追忆秦汉!第一站便是这乾陵。所谓:“两帝一陵一世界,三山一景一美人”,乾陵之所以被称作“历代帝王陵墓之冠”,一在它的神秘(神秘的无字碑,神秘的无头番臣石雕,神秘的陵墓入道口……),二在它的恢弘(因山为陵,巍峨高雄),三在它的独特(历史上唯一一座空前绝后的两位皇帝的合葬墓)。不过遗憾的是,我们只能窥其全貌,而不能深入其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得以进入武则天之孙的墓穴,即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深入地宫,与其棺椁来了个“亲密接触”……帝王总是事死如事生,恨不得要将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荣华富贵带到阴间续享,可这大千气象、盛世繁华的背后埋葬的又是多少历史牺牲者的血与泪啊?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今登临乾陵梁山之颠,于绝顶处俯览关中千里沃土良原,只觉是“登乾陵而小关中”了,一笑!

西行漫记之灵感

商业化的信仰是庸俗人类的退化!——观半坡遗址博物馆之商业化现象,可见微知著!

参观完模拟的秦皇地宫,只觉这千古一帝真是个最大的梦想家,秦皇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精心构建的梦想实现:头举日月星辰,身枕江河湖海。陪活葬宫女三千,搬阿房宫、三十六郡于地下阴间……一个地宫就似一个香港大小,而它的陪葬秦俑坑不过是它的万分之三点五……这就是巍峨秦风的缩影了,让人无限感动,就让我们与它及它所在的国度千古永存吧!

寓目者是虚,耳闻者亦是虚,终究还是这美食实在呀!

参观秦皇兵马俑,听江导妙语连珠的讲解,感受着四大俑坑的视觉震撼,只觉我们实在是太渺小了……历史总是沿着她既定的车辙轨迹滚滚向前,文明的华彩原来并非全是层累的,不然后来人也就不会叹息前人工艺的精湛绝伦了。只有文本的历史才是循序积累的,而历史又是什么?历史是在这古迹古韵中品味到了凝结在生命中永恒的感动!

今天主要逛了半坡遗迹博物馆、秦陵模拟地宫、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兴庆宫、西安交通大学……虽禁不住诱惑破费买了些“身外之物”,但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始终是西安交大(钱学森图书馆)……读书阅世,我总觉自己是一个冷峻的观察者,但求于此能够心领神会,足矣……我只想安静的,等一个问候!

“天地道从虚里蕴,圣贤情在静中涵。———道通武陵”抄录《正草栈道歌碑》(玉豫嘉、梁清宽撰并书,清康熙六年)之部分,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人因思想而伟大,因思想而永恒不灭,历史高于一切……历史之所以被感知,在于她千古不变的“心理攸同”,活着的才是历史!

幸福感是什么?不是第一次的兴奋转眼即逝,而是能将这难得的第一次凝成生命的永恒!第一次来这如画的城,便有一种企盼过着如诗的生活的渴望,且使之成经典永恒!夜色西安,似继续着大唐的风韵华章,不夜千年城,灵动的现实人与物似在这隽永诗画的城中漫游着,在五彩霓红灯的映衬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心灵毕竟须安放,信仰从来对圣雄。”(陈廷佑,摘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之“渭滨拂素”,陈廷佑诗墨课题展)

汉唐气象,和而不同。两汉乃中华繁荣之始肇期,经魏晋南北朝之四百年动乱而始复元气,故升平之象循环复现,至唐开元年间为中华文明之全盛期,而民族成分之结构,始奠基于两汉,而终大成于此裂变之四百年。另,汉唐盛世之所成,虽外部有强敌环立,而终成者,则靠内外之合力,内圣外王者,实集大成之功也!汉以武帝朝为最盛,后渐式微,汉文明以外王为先,辅以内在文明之生发(如:海陆丝绸之路,经史之学繁盛于一尊等);而唐之盛者正相反,其以内在多元文明之滋长而渐积多民族国家之气场,以感染辐射周围四方(如新罗、暹罗、日本等),而后呈不规则之波浪圈次第扩散……盛唐文明终成中华整体文明之翘楚也!

昔我来兮,春日炎炎;今我往矣,西风烈烈!

来也匆匆,去更匆匆……梦回千年古城游,今朝算是结束了,我们又将回到这繁 华浮世中,继续这单行线的人生……人生之所以不可以为鉴,在于它的“单行线”与“前途未卜”,于是,我们才有了对昨日的追忆和怀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它充满了梦幻与凄迷的双重色彩……无论如何,我们都还是要以(苦)行者的姿态继续明天的!

[1]今写此条说说,心情甚是沉重,又有力不从心之感,一群鲜有用心去体悟观察历史的人,有的只不过是盲从拍照,嘻闹赶场,然后虚脱结束……对历史的敬畏难道不应在虚静中去缓缓寻觅吗?宁静方能致远,思想固能自由……原来,我们只不过是活在自设的监狱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