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想法

庄子《缮性》: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以知养恬

2022-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两不相伤

各位安好,我是两不相伤。

一起读庄子,人生不迷茫!

在这拥有众多人类的星球上,所学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共性的,想要在这些共性的东西中去寻找大智慧,或是想通过共性的努力学习,返回最初的本性,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思想在这世界上是顺着时代环境背景而变化的,想要在顺应时代的基础上,或是想要通过集体智慧达到那大智慧之地,也是不可能的。如此需求返璞归真,绝圣弃知,这些都是愚笨之人的想法。

以前古人是如何修道的呢?他们是用恬淡,宁静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静下心来深思,能够深入地思考,才能够生出来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呢?他也不会用他的智慧去满足更多的欲望,能够懂得人生真谛,自然就会无为恬淡。

所以啊,你看,智慧和恬淡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够静下来就能够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又能够静下来,在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之下,人就会顺应自然,活出真性情了。

什么是德啊,就是能够做到顺心;什么是道啊,就是明白天理。德能够做到了,就会拥有仁慈之心,天理明白了就能够得道了,如此也就是仁义之心了。有了仁义之心,万物才会来依附,如此可谓忠于本性。根据如此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就称得上是礼节。

但是你要知道,礼乐这东西,一旦用文字写下来,那可是要变味的啊。当礼乐有了误解和错行的话,那天下离大乱就不远了啊。

他们高尚的品格会感化自己,但是如果来自于他人强制的施行,那么自己还愿意接受吗?想想这种强制的德行,也就不是真正的德性了啊。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可天下人不知道如此,皆是靠俗学来教育,可谓越行越远。

以前的人,在浑沌愚蒙之中,却过着恬淡无为的生活。他们所接受的东西很少,没有过多的欲望,但在现在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中,他们还会那么淡定吗?心不为所动吗?时间流逝,黄河之水不会逆流,但在进入大海之前,还是要慢一点,看看附近的风景。

我们想想先古时代的人,他们是否能够动静之间获得安宁,是不是鬼神不能扰其心智,是不是世事变化规律得当,是不是万物自然不伤,是不是众生平等无常,人虽然有一定的智商,但无处使用,那样的世界可谓是完美质朴了啊。

也就只在那个时候,那么一瞬间,万物为一,自然而然!

我是两不相伤,

蜻蜓点水,润物无声拈花微笑,顺其自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