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不结婚,最后会后悔吗?找不到对象,原来是这个原因
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的。正如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结婚这个话题,要是放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来说,那肯定是一边倒的反对意见。但现在不同了,应该有不少人表示赞同,更多的人表示理解,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也表示支持。
之所以会有不结婚的想法,就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成为了大龄青年。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剩女”、“剩男”这样的称呼。对于第一个独立的人,永远都不会是“剩余”的,只是说你还没有遇到你心目中的那个而已。
说起这个“遇到”,就牵扯到一个择偶标准的问题。
智能手机的出现,特别是在线通信工具,微信之类的东西,确实让年轻人过于习惯于线上的交流,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就让最为浪漫的“一见钟情”几乎没有出现的概率了。这其实是挺遗憾的。
面对面看上的与相亲相中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面对面的交流,最容易钟情的应该是这个人的外观,谈吐,举止这些,只有这些有吸引你的地方才会去深入了解对方的收入、家庭以及其他的情况。
而相亲则完全相反。在还没见面前,就先行打听了对方的情况:家庭、收入、工作单位、文凭,甚至性格、爱好,是否抽烟、喝酒等等。你看一下,了解了这么多,不要说全部不满意,总会有几项不满足你的要求,对吧。
而面对面的首次见面,你对这些一概不知。只有当你对对方已经有好感(通过外观、言谈举止)的情况下,你才会去想办法了解对方的其他情况。更重要的是,当你对对方已经有好感的情况下,不要说那些条件有一两项不满意,就是有三四项不满意你都容易接受。这就是先入为主,爱乌及屋的道理。
以相亲为主的见面模式代替了自然交流式见面,就是导致现在年轻人恋爱成功率下降的最为关键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受类似时尚观点、以自我为中心等因素的影响。
横观身边的大龄青年(女性居多),不是长得不行,也不是家庭不行,而是条件太好了。文凭高、工作好、收入稳定,家里条件也好,甚至还能称之为富二代。
她们觉得,我生活得挺好的,为何还要找一个不确定因素在身边呢?这种类型的人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婚姻观造成的。
她们对婚姻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认知,等她们明白婚姻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时,或许已经到了下半生了,剩下的也只有来回答别人问的“如果选择不结婚,最后会不会后悔?”这样的问题了。
那么,婚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婚姻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提供稳定的亲密关系和互助支持。
若不结婚,需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这些需求,例如:深度友谊或长期伴侣(非婚姻关系),家庭纽带(如与父母、兄弟姐妹的紧密联系),社群归属(兴趣小组、公益组织等)。
也许,以后不结婚的会越来越多,那么非婚姻关系的长期伴侣也并不难找到。
至于家庭纽带,很遗憾,你不结婚的话,终将失去。当你的父母不在时,这个年龄段的人没有兄弟姐妹的居多,就算有,也就个把。那当兄弟姐妹也不在的时候,你就剩下独孤老人了。
至于你有多少兴趣爱好,参加了多少公益组织,终将无法解除你的 孤独感和失落感。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龄婚姻的困扰,就必须让婚姻回归它的本质,放弃那些过多的所谓条件。人好,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