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21人  Sophie_Lyk

第二十三节-治则课程总结

定义: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对防治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

一.扶正祛邪

1.单独使用

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扶正。如:益气,补血

以邪气亢奋为矛盾主要方面-祛邪,如:泻火,散寒。

2综合运用

虚中夹实-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实中夹虚-祛邪为主,佐以扶正

虚实并重-扶正祛邪并用

二.调整阴阳

1.偏盛-实则泻之

  阳盛-热则寒之

  阴盛-寒则热之

2.偏虚-虚则补之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三.标本缓急

1.急则治其标,如鼻出血首先要止鼻血

2.缓则治其本。

四.正治反治

正治: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着病证表象而治的治则。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病证的表象而治的治则。例如气虚,血虚,津亏导致的便秘采用补法,瘀血导致的崩漏采用活血的方法。

五.三因论证

因人: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

因地:考虑空间地域因素所造成的生理病理变化

因时:治疗考虑季节,月,日节律等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十节-气的失常课程总结

气虚

一.含义

气的不足并且导致机体的机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二.原因

1来源不足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2.消耗太过

  大病久病,(久病耗伤气血)    大吐,大泻大汗,大出血(气随津脱)

三.表现

机体机能低下

1.推动减弱-疲乏无力,少气懒言

2.温煦减弱-虚寒,畏寒肢冷

3.防御功能下降-易感冒

气机失调

含义:气的运动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气滞:气郁阻停滞的病理变化,以胀,满,闷为特征

气逆:指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肺,胃,肝等脏最为多见。

气陷: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与脾关系最为密切

气闭(厥):气机郁闭,外出受阻,以致清窍闭塞,突然昏厥

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外逸,以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变化。第一节-外科病因之六淫课程总结

一.含义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类外感病邪的总称

二.六淫归类思维方法:取类比象

三.致病特点

1.外感性。六淫病邪多从肌表而入

2.季节性,如春季多发风病3.环境性,如久居寒湿之地易患湿邪。

4.相兼性,如暑湿感冒是暑邪和湿邪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如感受风寒之邪,可入里化热而转变为里热证。

第四节-暑邪课程总结

一.含义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

特性的外邪。

二.性质

1.严格的季节性

2.炎热

3.升散

4.夹湿邪

暑邪为阳邪

三.致病特点

1.病机

伤津耗气。伤津-暑邪性质炎热;耗气-气随津脱

2.症状

阳热之象-高热,大汗,脉洪大

上扰心神-心烦,谵语

上扰头窍-头昏

3.发病

夹湿邪为患,阻滞气机

第五节-湿邪课程总结

一.含义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二.性质

1.长夏之气

2.重浊(重:沉重;浊:不清)

3.粘滞(粘:黏腻;滞:不爽)

湿邪为阴邪

三.致病特点

1.病机

阻滞气机。

脾气不升-便溏;胃气不降-胀满,呕恶

2.病位

易袭阴位(下,内)如:湿疹好发于会阴部

3.症状

分泌物,代谢物秽浊不清

4.发病病程:病程长

同气相求

1.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的淫邪

2.人体发病和传变的倾向性,各邪气在体内的传变致病有一定的好发部位。

第八节-疫气邪课程总结

一.含义

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二.与六淫的区别

1.邪气不同

2.传染性不同(六淫可有传染性,疫气强烈传染性)

3.传播途径不同(六淫:从口臭,由表入里。疫气,可通过其他媒介,如蚊虫,血液,饮食等)

4.预后不同(六淫预后良好,疫气预后不良,多有后遗症)

三.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流行广泛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3.一病一气,症状相似

四.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2环境因素

3气候因素

疫气防控方法

1.隔离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