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举考试的谎言,你还相信吗?

2020-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芹草草

近年来,很多古装剧都会提到科举考试;一些文化旅游节目,介绍地方文庙、贡院时候也会提到科举考试。普通民众通过这些节目,似乎对科举考试也都相当熟悉了。

但是这些节目中不少有关科举考试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对科举考试的介绍难免误导观众。

下面我们就以明代科举考试为例(明清科举形式内容一脉相承,大同小异),简单说明电视节目的错误。

科举考试只考八股文?

错!大错特错。

无论是为了获得乡试考试资格的童子试(秀才考试),或是考举人的乡试,还是进京赶考的会试,都由三场考试组成:

第一场考四书义四道、经义四道。

第二场考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实务策五道。

第一场的的四书义、经义,就是制义,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八股文”

四书义,就是在“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中命题的的制义八股。

经义,就是在“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中命题的制义八股。每个考生从五经中选取一个,作为自己学习的重点,称作“本经”。考试之时,只作自己本经的题目。

因此,我们说第一场考试确实是考八股文。

第二场,考的是论以及各种公文。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应用文体。

论主要是要发表自己对题目所说的古今政事的观点,是一篇小论文。

至于判语、以及诏、诰、表(随机考一道)都是应用公文的写作。考察的是日后当官的公文写作能力。

第三场,考的是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分析,有点类似于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我们可以以嘉靖四年(1525年)浙江乡试的三场考试试题(其中经义部分,至列举《尚书》经义):

第一场:

《四书》义: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2.君臣也,父子也……所以行之者也;3.其日夜之所息……其好恶与人相近者几希

经义:1.迩可远在兹;2.导岍及岐……至于碣石,入于海;3.水曰润下(下边五句)4.立政任人……庶常吉士

第二场:

论:尧舜率天下以仁

表:拟赐衍圣公孔彦缙宅于京师谢表,永乐二十二年

判:官吏给由;收养孤老;乡饮酒礼;门禁锁钥;听讼回避

第三场:

策论:帝治;道学;五礼;用人;水利

这样看来,明代科举考试内容实际上是比较全面的。“初场在通经而明礼,次场在通古而瞻辞,末场在通今而知务。”

但是,在后来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于第一场的考试。只要第一场作的好,二三场稍差也无妨;第一场差,二三场作得再好,也不能考中。因此就形成了“八股取士”的局面。

即便如此,我们不能说明清考试,只考八股文。

考生要待在考场里面好多天,吃住在里面?

错,大错特错!

上边已经说了,无论乡试、会试,都是考三场。的确,三场考试要在三天举行。但这三天并不是连续的三天。

乡试于秋天八月举行(每三年一次),因此被成为“秋闱”。乡试三场,分别于八月初九、 十二、十五三天举行

会试相似,只不过在二月举行(每三年一次,乡试的次年),被称作“春闱”。会试三场也分别于二月初九、 十二、十五三天举行

可见,三场考试之间有两天的休息时间,怎么可能在考场里面吃住呢

此外,考试还规定:考试黄昏结束,如尚未完成,给蜡烛三支,蜡烛用完,必须交卷。

天黑交卷出场,怎么可能住宿在里面?

考中三甲为状元、榜眼、探花

错,大错特错!

会试考试结束之后一月,将进行殿试。殿试不淘汰人,只是将会试考中者进行排名。

这个排名的确分三甲,但所谓的“三甲”不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个而已。

所谓的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及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因此,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一甲,并非将这三个称作“三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