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我的青春
①
谁还没有经历过青春啊,可是你知道青春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么?
看了《青春派》我才知道,青春原来是可以重来的,活出自我的才叫青春。
青春派,我的青春故事发生在2013年,通篇是以高考作为一个主题来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叫居然,16岁,高三年级,居然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同班女生黄晶晶表白,表白成功了收获了甜蜜的初恋。在他们手牵手走出学校,跨越马路的时候,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破坏了,黄晶晶在居然母亲的刺激下傲然离去。居然伤心的想爬墙挽回初恋,不料却摔伤了尾骨。失恋受伤的他加之在高考中心不在焉从而导致高考失利,看着黄晶晶前往复旦的身影,决定复读追逐爱情。进而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复读历程。
不疯狂,怎叫青春?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②
青春派,我的青春高考,是一座独木桥,我们千军万马在上面走钢丝,只为了进入一个相对来说好一点的大学。而在国外,升入大学是叫做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可是当老外来到中国,见识了中国的高考之后,就把它称为Chinese gaokao。高考对于很对人来说是很痛苦的,可是那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只要熬过去了,一切都是美好的。
其实不只是在影片中,现实中其实我们都经历过的,高三那一年,各式各样的标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老师最常说的话就是:“醒醒,都醒醒,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发卷子”,“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不苦不累,高三不累,不拼不搏,等于白活”,“就算拼得头破血流,也要出现在一本的大楼,”“你提高一分,干掉的可就是上万人,”“扛得住就扛,扛不住也要死扛,”“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等等等等。现在回想起来,你有没有感觉浑身都在燃?
青春派,我的青春 青春派,我的青春其实有关青春的电影在国内来说的话,实在是太少太少了,特别是关于我们90后,我现在也只是记得,《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寥寥几部国产影片,而这些影片讲的是我们的前辈的青春,而不是我们的青春。和我们感觉相符感觉也只有刘杰导演的《青春派》了。
而且青春这也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因为在我们最青春年少风采飞扬的时候,我们却是过的三点一线的固定生活,一切都以上课做题考试背书为标准。另外在父母、老师和大众的眼里,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一些年轻人来说,一个学习失败者,是没有资格享受生活的,只有考上了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才有轻松的机会。得高考者得青春,可是这样一来,本来应该是有滋有味的青春,比如恋爱,比如旅游,比如运动,就变的学院派,理论派,没有一点青春该有的气息。而另外一群呢还没有准备好进入角色,就已经开始提刀上马的去厮杀了,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③
高考过后,全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考上的,一种是落榜的。居然就是。
青春派,我的青春影片以居然为主人公,直接面对我们当下的高中生的普遍生活状态,将年轻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给我们看。既没有对这种沉闷压抑的境况进行励志式美化,也没有触及到对教育体制的批判,而是用一种非常讨巧的、圆滑而不尖锐的方式,让我们从中领悟到的是无以名状的伤感,和无法逃离的困惑。所以,这部电影真正要讲的不是青春,而是我们对青春美好的渴求。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而且青春期的爱情并不在于长相厮守,居然因为早恋而错失高考,又因为失恋而感受了青春的痛苦,但是他却活出了一个有滋有味的自己。
而且居然本身就很有意思:在没有青春的群体里,他“居然”有青春;一个别人眼中的天才,“居然”成了班级唯一的落榜生;在那看似文静听话的面貌之下,“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胆量。这种人物与时代的反差,性格与行为的反差,正是影片的戏剧性所在。
青春派,我的青春爱情是影片的主线,而高考才是影片的主题。居然的恋爱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故事,但是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着高考这一事件进行的。
④
中国的青春电影永远逃不开考试,电影里的主人公居然也是如此。尽管他反抗了,发脾气了,说大话了,但是在父母不懈的的劝说下,他最终还是抱着书本走入了复读的教室。由此开始,展现了一系列关于高考复习的情节,发卷子,喊口号,上晚自习,公布成绩,找家长谈话,等等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管是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也好,还是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也好,我们都能从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相对于真实处境中的劳累和苦闷来说,电影则是通过喜剧化的手段,使这一过程充满了很多趣味,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奋斗中的踏实感和愉悦感。包括那个以高考为人生第一业务的毕业生班主任,她既可恶又可爱,既可悲又可敬。诚如最后居然说的一句话:“老师,你陪我们度过了一个艰难,漫长,而又短暂的一年,在这个即将要离别的时候,我们想对你说,我们忘不了你,因为我们真的恨你。 但是我们也爱您。”
青春派,我的青春⑤
居然影片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是一种内敛中的果敢,在自己喜欢的女神面前的举动像是一个悲情的英雄,让人心生敬佩,而又颇为同情。而他最后的顺从则是无数个无奈的中国青年的象征。
而此时四角恋式的人物结构,也让晓凡这个女生成为青春的牺牲品,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孩,在默默的关怀中看着心中的男孩受伤,看着时光在自己的眼前流逝,而无能为力。
相比之下,黄晶晶的漂亮张扬却更接地气,她在和居然的暧昧情感中看似是一个全身而退的潇洒者,其实却失去了自己本应得到的最纯真的东西。从客观角度来讲,爱情中没有胜负之分,唯一的感受,就是你是否真心爱过。
如果是,那就值得。
⑥
青春派,我的青春《青春派》里面有个“搞笑三人组”,以娘娘腔、富二代和屌丝青年作为其身份定位,他们一系列的插科打诨和小品验收式表演,营造了很浓厚的喜剧氛围,以笑声化解了对失恋的煽情表达和对高考的残酷展现。
影片中班主任在训斥其中的屌丝青年时,对当今时代的二代阶层现象进行了直白的揭露,屌丝可以和二代一起搞笑,但是永远无法融入二代生活。这就是屌丝的悲哀,还是二代的悲哀。
这个情节无疑是电影中最具张力的,它超越了对高考本身的关照,而把它至于社会和时代的大环境里,给出了考试的唯一目的——不学习,何以斗二代。可问题在于,即使学好了,也一定能拼过二代吗?不过,这已不是这部电影所要思考的事情了。
经历了复读之后,居然的心态明显成熟了许多,母亲说同意他去考上海的学校了(因为黄晶晶就在上海复旦大学,可是居然和黄晶晶最近的事情,母亲不知道),居然回复母亲说:“我不去上海了,我要留在北京,我们一家人需要在一起。”这何尝不是经历过思想斗争,分清取舍之后才做出的选择?
在影片里,贫苦出身的周强最后以646的高分成绩顺利的考上清华大学,这是大家在批判高考时的两难之处,它看似不公平,又像是最公平的制度。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很多穷孩子的今天。
所以,得高考者不但可以得青春,也可以得命运的选择权。
⑦
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有没有青春都是很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生活的权利。我们都不怕努力,我们害怕的是努力之后的绝望。
《青春派》给了我们一块夹着甜味的面包派,而我仍然从中尝到了一丝苦涩的味道。
因为,我想起了一些事,想起了一些人。
你 好么?
我 很好。
⑧
尽管走下去
不必逗留着去才鲜花来保存
因为在这一路上
花自然会继续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