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读了这么多方法论,为什么还是写不好文章

2019-03-01  本文已影响8人  滑稽的菠萝

许多人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阅读了大量的方法论,可是到了提起笔的时候,发现还是写不出出彩的文章,我曾经便是走入了这样的误区,一朝顿悟,有一些心得,便在此分享。

方法论

市面上有许多教授写作的方法论,有书籍,也有课程。可是这些书籍和课程我们该怎么读,怎么学,才能获得真正的收益呢?

我们先来把这些书籍或者课程分类。从内容来看,这些方法论大致分为两类:纯方法类和实例类。

纯方法类。

市面上的新方法论和课程有许多都是同质化严重,我理解为:

1.可能是目前的新媒体的招式并不多,写作这件事情,大概已经走到了《从0到1》里说的从1到10的可复制阶段。所以大量的同质化经验才会被不同的人总结出来,并进行授课。

如果是这种可能性,那么写作这件事就变得很简单了,我们想要成为大V,进入头部,就只要把市面上的通用方法整理出来,并严格按照这个方法对自己进行训练,则可以达到目标。这就是把一个创造性的事情变成流水线训练,难度大大的降低了。可是这真的可行吗?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不可全信,关键还是要回归思考。从教学作者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流程化。我认为这一部分就是同质化的根源,比如运营,比如吸粉,这些技巧恐怕是真的不多,互联网时代开启的核心是那一根细细的连接到千家万户的网线,以及各个地域的写作者们输出的最及时,最前沿的信息,那么只要这一点不变,这一部分流程化的东西就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另一部分则是优质的内容。优质的内容来源于写作者的感悟和文学功底,教学作者通常会把它变成服务,或者把自己的感悟内容揉碎了,通过碎片化的成品文章输出。而这一部分才是学习者应该重点去模仿和学习的东西,是各个不同的教学作者间差异化的关键,同时也是未来写作者在流程化创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2.洗稿。不仅新手会用洗稿的方法来练习写作的框架,在一些有实力的写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同样会用洗稿的方法,这也是造成一些教学内容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低端的洗稿方式可能是把几篇内容体系类似的文章打散拼接,可高端的洗稿方式则是以几篇内容体系类似的文章为素材,找到其中相同的逻辑,提取拼接,再加入自己的感悟,或者以自己的感悟作为核心来连接这些素材,最终形成一篇全新的优质文章。但这类文章从内容、题材、想法上与之前的几篇也只能说是异曲同工,除非写作者找到了许多不同角度的论点进行论述,但在读者看来,这类文章依旧存在一些同质化的感受。

3.读者视角同质化。教学作者对于读者的心理把握程度对于他们的写作非常重要,因此作者写文章时会去考虑读者的需求。而当读者需求成为写作者的驱动力的时候,同质化的教学内容,便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区分这三类,把流程化的东西整理出来作为理论依据,这对于想要发展自身影响力的小伙伴们,应该进行一些实践,通过不断调整找到属于自己的流程;在洗稿文案中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方法,记录下来,并学习大v们洗稿的方法;学习教学写作者们对读者心理的把握。但是盲信网上课程中的方法论,依旧是不可取,因此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思考。

实例类。

实例类就是在实例中寻找提升的点,去进步。这种方法论,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经典方法论的书籍,另一种则是通过阅读一些类型与自己相似的点评类书籍,从而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总结和修正。

1.经典方法论的书籍。这一类书通常是由一些著名的写作者总结提炼出来的,这类书通常可以流传许久,而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这类书从内容出发,而对流程化只字不提。

例如,丽萨克龙的《你可以写出好故事》。这本书从人类的大脑神经学出发,解释了读者和写作者在阅读和写作时的大脑活动,从而推理出故事应有的剧情走向,以及逻辑框架的构建,她又从一个编辑角度对她所接触的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解错,带给了学习者多角度多维度的内容学习体验。这本书就可以说成是经典。

而我们通过阅读这类书,不仅可以学习书中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同时还可以学习该书作者写这本书时所采用的各类方法,以及措辞用句,在自学的时候这类书籍的作用,我认为是远大于其他书籍的。

2.还有一类书是自带点评的。例如,巴菲特点评的格雷厄姆所著《聪明的投资者》,或者是点评版的《文心》,又或者是《穷查理宝典》。

这类书都是经典,我们可以先通读一遍,写一篇到两篇的思想收获总结,然后再去看书后面的点评,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来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写思想收获之前我们需要把整本书的整体逻辑框架整理出来,这样才能和点评者站在对等的视角去看待这本书,否则效果会略差。

当然我们还可以拿着我们自己写的一些文章去找一些大v写的同质化文章,进行对比,然后对我们的文章进行深度的思索,如此才能快速提升。

这也是一种方法论,不过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一种通用方法论。

为什么写不好。

我们掌握了如此多的方法论,可是文章写出来,却还是阅读率很低,或者有的时候连自己也读不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写作的方法仍然不对,你也许会说我是按照书上或者课程上的步骤来写的,你还说我方法不对,我不服气。对于此,我只想说,抱歉,这出乎了你的意料,但请别着急,其实我一开始也是想不通的,可写得多了,才发现无论我怎么写,都还是穿不过那个天花板,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是进入了按图索骥的情景之中。

其实我们还是要回到学习方法论当中去。在学习方法论的过程当中,对于每一个触动我们的点,我们都应该要深入思考,把这些点尽量代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去试验,把这些触动了自己的点从别人的口袋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再拉上拉链。对于某些没有对自己触动的点,我们也应该不要轻易的放过它,而是要做略微了解,因为这些被提出的点,既然已经被写作者写了出来,而且在审稿的时候也并没有被删除,则说明这些点也不是完全没有用的,那么也许在我们遇到某种情境的时候,也会忽然对其产生感悟,从而用这种方法写出深刻的思想。

总之,我们写作,对文章的逻辑、语句的通顺程度要有精准的把握,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在写作之前,我们应该要对自己即将写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好把思考成型的框架写下来,再来扩展。如此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再配合以好的标题以及一些流程化的运营手段,又何愁阅读率无法提升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