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二代铁杆兄弟(9)找准定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改革的春风已经陆续吹到了大西北的各个角落,首先是农业连队实行包产到户,每个职工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团场供销科提供农资,但资金占用费高达6.5%,年底用产品抵消,而且产品统一销售。每亩土地上交一定的管理费,团场承担职工的养老保险。回来实行能者多劳,多余的土地优先承包给有能力的大户。
刘国成所在的农业七连有八千亩土地,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里,规模属于一个中型连队,人均可支配土地大约70 亩。此时的刘国成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已经成为了七连的连长,复员军人高建文任指导员,成为了工作上的搭档。
向来胆大心细的刘国成,思维是超前的,多出来的土地,实行低价竞拍,即只需要上交一半的管理费,但是费用自理。多半职工只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想承担过大的风险。此时的刘国成成为了连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岳父岳母那里借了资金购买农资,又从附近的农民中雇了一个短工,负责播种、浇水、收割。妻子环秀把儿子和女儿托付给父母,和雇工一起奋斗在天地里,几乎是披星戴月,除草剂都是人工背着喷雾器喷洒的。
当时的部分职工看笑话不嫌事大,心里等着爱出风头的连长年底血亏呢!也许是上天的眷顾,那一年风调雨顺,油菜长势良好,自然年底收入不错。刘国成成了七连第一个拥有摩托车的人,同样也给妻子添了行头。
看到连长的成就,自然而然一些职工承包土地的积极性提高了,根本不存在土地休闲的状态。管理费足额上缴,连队管理人员的工资水涨船高。
程光辉所在的煤矿实行承包制,李振兴(俗称老狐狸)招标取得了承包权,带领4个儿子浩浩荡荡宣誓了主权。对待团场派驻的书记也实行边缘化,每个月到煤矿报到即可,工资照发,前提是只要不干涉政务就好,自然也不把程光辉这个抓安全的放在眼里。
其实当时程光辉可以曲线迂回,申请调回机关,可是事情就是那么巧,岳父得到老干部福利,政府分给地皮,到市里建房修养,妻子肯定跟随父母前往,最主要的是儿子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当时程光辉有点犹豫:何去何从?在单位受排挤,调动哪有那么容易?况且岳父早就退休,谁还买账?兵团和地方不在一个系统,鞭长莫及,爱莫能助。
妻子徐梅鼓励甚至是强迫程光辉辞去公务,自己创业,并扬言给个政委职务也不干!可怜的程光辉像个傀儡一样任妻子摆布,辞去公职,而且个人养老金返还那一块不是用现金返回,而是用牧区淘汰的养只顶替,折算下来只有四分之三的现金。
就这样一家三口跟随岳父母到市里,闯荡事业了,何去何从看他的造化吧!
龚光荣到了地方单位,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妻哥的提携,很快在新的岗位上独当一面,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万兆华在把木墩跟随着父亲开发家庭农场,比较成功,老父亲被树立成了改革开放的标杆,得到了师部的表彰。万兆华也捞取了一定的政治资本,先是被调到了农业分场任八连的连长,后来又被调到农牧结合的五连任连长,可是事业家庭双丰收。
当时万兆华的岳母也在八连居住,小姨子和小舅子都是八连职工,连襟一家都在一个单位。可是人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势利眼吧,岳母把万家的两个孩子照顾有加,而对大女儿一家相对冷淡许多。
万兆华夫妇调到五连工作后,把家安在了场部,小姨子也被调到商店当营业员,岳母为了不耽误万兆华夫妇的工作,心甘情愿搬到场部带外孙,接触女儿女婿的后顾之忧。
宋玉琰所在的畜牧公司是股份制形式,刚开始经营还算不错,除了基本工资,还有一部分分红。可是后来公司经理马卫东逐渐把家族资金带入了公司,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先是做生意的姐夫注入大量资金,后来公司的进货渠道锁定了宁夏——马卫东的岳父母退休后的养老居住地!西门塔牛、小尾寒羊、都从宁夏收集,当然岳父母家成了集散地。
那几年宋玉琰作为技术人员有一半时间颠簸在去宁夏的路上,在宁夏收购牛羊,跟车回来。虽然有可观的差旅补助,但是女儿太小,云姑娘只好和女儿住到婆婆家里,早出晚归骑自行车上班,冬天零下几十度,异常辛苦,不过为了家庭,夫妻两个都在承受着,忍耐着。
让云姑娘比较欣慰的是,张炬国夫妇当时也在场部父母家居住,两家相距不远,两家的女儿相差不到一岁,晚上要么杨老师带着女儿过来串门,要么云姑娘带着女儿去他们家。两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杨老师和云姑娘也成为了多年的好朋友。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