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活着的意义,为了什么而活着,活着又是为了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在自己的某个时刻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对于自己而立之后,思考的频率越发升高。关于这个世纪难题,每年都有在想,每年又都是一样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毕业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很厌恶,厌恶循规蹈矩,厌恶一成不变,厌恶每天重复着单调一致,厌恶看不到头没有希望的工作生活。那是第一次认真的思考,思考到底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活着,活的没有激情没有意义,每天活的一模一样。于是痛定思痛告诉自己,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这不是你心目中该有的自己,于是不顾家人反对,开始了创业路。事实证明,理想的生活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并不是一意孤行就能得到,并不是拼劲全力就能得到,并不是不顾一切往前跑就能得到。阅历尚浅,能力不足,过于急躁,两年时间在社会上碰的头破血流,输的一败涂地。时间过去了,没赚到钱,也没赚到人脉,看着同期一起进厂,一起循规蹈矩的同事,逐渐一点点有了积蓄,有了房,有了家,那时的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到底应该怎么样活,怎么样做,怎么样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段时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早上拿着鱼竿去海边,一坐就是一天,路过的人都会过来看你是不是钓到了鱼,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在给自己更多时间思考,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又应该去做什么,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直到想通那一天。钓鱼有时跟生活一样,并不是抛出去的鱼饵就会有收获,该来的一切总会到来,急燥的人根本钓不到鱼。直到想通的那一天,发现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所有的苦难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再一次痛定思痛,在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既然创业还不成熟,那就继续工作,通过工作慢慢积累,终会变成那个自己想要的模样。
余华的小说世界,悲剧多于其他,可能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看余华的小说真的需要一颗大心脏,因为你需要跟随故事一次次的发现希望又变成绝望,你不知道绝望这件事的极限到底在哪一刻。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中国社会的缩影,那张艺谋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就是将缩影具体化的放大版。
有时会对自己惋惜,会想为什么没有在自己最苦难的日子里看到余华的小说,去读一读《活着》,去品一品余华对活着的解读。“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需要经历过多少生活的悲剧,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就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点醒多少连做梦都在困惑的人们。没错,活着本身就是活着,没有任何其他,单纯就是活着,而所谓的意义,无非是生活各阶段自己的迷茫无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