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
“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如果搁到魏晋南北朝的话,没准会挨顿揍。当然,这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方,谁曾料想千百年前的魏晋风度,竟与现在的用人套路如此的和谐统一。正如,现世的我们,好不容易用墨水武装到了大脑。然而,当我们信步走出象牙塔,发现人家只看你的背景你的脸?这倒不由得让我们发现,原来这看资看脸的风尚可能也是祖传的!
当然 玩笑归玩笑,不过有一幅好看的皮囊能给自己在仕途上加分,这在当时总是没错的。而真正令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看脸的这一风气会发生在那样一个朝代?甚至,它所产生的影响穿越了一千多年,至今还左右着现在我们的审美观。以至于,一提到“潘安”这个名字,人们都不由自主的会跟英俊潇洒阳光帅真这些拍马屁的词连在一起。
可以说,潘安就是中国古代的小贝。他已成为千年美男的标准。可以想见,当时的河阳县,貌美如花的县令出游该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妇孺老幼和年轻的姑娘一人一栏水果,前呼后拥,争相向他老人家坐的马车投水果,至于,有没有人扔鸡蛋不得而知,而他们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只为一睹这位父母官神仙般的容颜,想想这声势不可不谓之空前。只不过,这场穿越了千年的场面演进到现在,似乎有了出人意料的转变,它嫣然变成了我们亲爱的领导夜晚去洗浴中心“调研”。当然,这也很好理解,权势与美貌并存本就该有一个相得益彰的结果!虽然,现在这句话看似有点贬义。但把它搁在当时,就不会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因为,世袭和门第制度从法律上保证了它的合理性。这都拜魏文帝曹丕为和士族阶层达成双赢,便亲准了士族代表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把士人很好的分了个三六九等,从而开启了一个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层社会建构的局面,况且,这个制度还是当时世家大户经济地域的配额划分的保证。恐怕那个美好的以貌取人的风气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原因很简单阿,都是领导了嘛!也就没谁下地干活了,自然太阳就晒不着了,这样一来,以白为美的上层风气也就应运而生起来。不然的话,我们在《琅琊榜》里面见识到的那些洁白无瑕的靓丽鲜肉可能都是假的。
一个士族人家的公子一旦长得貌如檀郎,咱不说他花车游行收水果,单就这副模样,就离飞黄腾达为期不远了!而我们这位亲爱的潘公子就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寸功未立嫣然可以平步青云。当然,人家上好的背景摆在那里:祖上潘瑾曾任安平太守,父亲潘芘为琅琊内史,这就是人家世袭的门第,门望。倘使他要做个县太爷,那都不用去求人托门子。这就有点像我爸是李刚的套路一样。当然,人家不管怎么说还是属于才华横溢的那种,不然,也不会被惠帝司马炎的司空荀凯看中,召为授司空掾。而他写的《籍田赋》也曾一时名震朝野。当然剩下来的,也就只有那些长成白猪的士人们的羡慕嫉妒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