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知道≠疗愈

2021-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简子慧

最近在听孙闻天老师的自我成长微课,今天这一讲令我很有启发。

很多人参加心理工作坊后,知道了好多道理但还是痛苦,该怎么办?听孙老师从鉴别假疗愈、疗愈的特点、知道的层次来分析。

一、警惕假疗愈

参加工作坊或心理学习之后有几种类型:

类型1:幡然醒悟,开始面对自己、调整自己。

人有三度出生,一是成为受精卵,二是离开妈妈的肚子,三是心灵自由,活出自己。

类型2:学了一大堆的心理学名词,却用这些名词指责别人,满肚子牢骚。

类型3:知道自己的问题,但觉得没有办法,希望有种方法可以分几个步骤,按步骤操作就能解决问题。实际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或者捷径,这也说明心理问题是复杂的。

类型4:把自己当成是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是旁观者、评论员,情绪的隔离者,看上去不喜欢别人的脆弱,实际是掩盖了自己的情绪。

类型5:说讲课的老师不行,知道或听说有某某大师,只要几句话就能令自己幡然醒悟。

这几个类型除了第1类型外,典型的特点:不想要面对情绪或者有奇怪的价值观。期待马上摆脱痛苦并不是所谓的疗愈,人的情绪不是只有快乐,情绪波动本来就是人活着的标志,寻求永远的快乐不现实也做不到,一直保持平静几乎也是做不到的,可以提升的是心情波动比较小,不是心情不波动,也不是心情波动很大,通常认为自己做不到控制情绪的,正是忽略了心情波动的规律,心情不是一个指令就可以控制的,获得自助的能力是自己可以帮助自己,可以负责任地生活,了解自己、面对自己、爱自己。

二、疗愈的特点

1、内在痛苦转化或降低,不再拒绝痛苦在自己身上发生。

心理痛苦指情绪、精神痛苦指信念、尊严等

2、知情意功能的恢复和提升。

意志力强不强是指想要做的事能不能调动自己的意志去完成。

3、关系的改善。

能同意别人、能与别人交流、建立比较有深度的情感关系,愿意为关系的改善努力和学习。

4、人格的完善。

我们以为最了解自己,其实未必,有时我们没有别人那么了解自己。

自我觉知或觉察(不是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能力的提升,有自知之明;防御机制得当;正视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讲述痛苦但不能面对痛苦,说明含有大量负面情绪,其实是内心深层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发现上述的变化,说明疗愈在开始或在疗愈的过程中。

三、知道的层次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知道);2、知道自己不知道(原来有人可以帮自己,知道之后有两个方向,就是后面的3和4);3、拒绝自己不知道;4、接受自己不知道;5、知道只是知道;6、知道不仅是知道(还能理解、简单分析、找资料了解更多);7、领悟知道;8、拒绝新领悟;9、接纳新领悟(积极思考、采取行动);10、愿意并继续与内在联接。

从第6点到第7点是疗愈启动的过程,疗愈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了解知道的层次说明疗愈刚刚萌芽,知道了新道理然而还是顺着感觉而不是新道理来做,疗愈自然不能开始,假装知道地讨好别人也不是疗愈,知道--面对--接受--转化,才是一个完整的疗愈过程。

痛苦的根源之一是把快乐标准化,当把快乐标准化后,变得不能接受痛苦,快乐不是标准,因而疗愈没有发生。

我们的疗愈是要具备能力的,比如自我觉察能力、内在转化能力、穿透情绪风暴的能力、疗愈过去创伤的能力。

四、心灵辩证法

1、接受痛苦会更快乐;2、悦纳残缺会更幸福;3、享受孤独能更满足。

痛苦、残缺、孤独是人生必然会存在的,一味地抵触或逃避只会强化它们,不如接受它们,人生更轻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