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231)
【原书卷十五·一四】
杜诗有“起居八座太夫人”之句。今遂以八人扛舆者为八座。按宋、齐所云“八座”者:五尚书、二仆射、一令。《唐六典》曰:“后汉以令、仆射、六曹尚书为八座。今以二丞相、六尚书为八座。唐不置令。”考《宋书》,《六典》之言,是“八座”者,八省之官;非八人舁之而行之谓也。南齐王融曰:“车前无八驺,何得称丈夫?”是则有类今所称“八座”之说矣。
杜,指杜甫。
起居八座太夫人,出自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中丞问俗画熊频,爱弟传书彩鹢新。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楚宫腊送荆门水,白帝云偷碧海春。报与惠连诗不惜,知吾斑鬓总如银。”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冬,时杜甫客居夔州。中丞:指柏茂林。永泰二年(766)夏秋间,柏茂林都督夔州诸军事,兼夔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夔、忠、万、归、峡五州都防御使。柏二:指柏茂林弟弟。别驾为刺史佐官。卫尚书:指卫伯玉。广德元年(763)冬,卫伯玉升为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等使。不久加授检校工部尚书。卫太夫人:指卫尚书母亲。行军司马位:指杜位。时任卫伯玉幕行军司马。上元二年(761)杜甫在成都时得知杜位离开新州,写过一首七律《寄杜位》。后来在夔州还写过一首五律《寄杜位》。杜位的详尽资料见《杜甫五律<杜位宅守岁>读记》。据诗题,柏二奉柏茂林指示,赴江陵向卫尚书母亲问安。作者送柏二,并写诗告知从弟杜位。或有让杜甫写信杜位请其关照之意。
八座:《晋书·志·第十四章》:“后汉光武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并令仆二人,谓之八座。”《唐六典》卷1尚书令:“后汉以尚书令、仆射及六曹尚书为八座。…今则以二丞相、六尚书为八座。” 唐·钱起《送李九归河北》诗:“斗牛移八座,日月送双旌。”
宋、齐,指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齐、梁、陈中的宋、齐。
五尚书,音wǔ shàng shū,官名合称。三国·魏有五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东晋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北魏初有殿中(掌殿内兵马仓库)、乐部(掌伎乐及角使伍伯)、驾部(掌牛马驴骡)、南部(掌南边州郡)、北部(掌北边州郡)五尚书。
二仆射,音èr pú yè,即左右仆射的合称。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三国·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一令,音yī líng,指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为皇子时曾任其职,故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朝废除。
《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的行政性质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后世设六部即本于此。
六曹,音liù cáo,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东汉时,尚书开始分为六曹治理国事,据《续汉书·百官志三》记载,有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两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其中三公曹尚书分两人,称之为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革。《晋书·职官志》记载,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隋初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隋唐前,曹即为尚书。隋唐后,曹为各部尚书的下属机构,如隋度支尚书之下属为度、仓、左户、右户、金、库六曹。唐代各州府佐治三官亦分为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此亦称六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宋徽宗时,州县亦设置六曹,称之为兵曹、刑曹、工曹、礼曹、户曹、吏曹。故俗以六曹为地方胥吏之通称。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宋书》所述历史,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起,直到宋顺帝升明三年(479)结束,共计60余年。全书共100卷,分为“本纪”、“志”、“列传”。其中,帝王本纪10卷,记载了南朝刘宋的8个皇帝;志为30卷,卷首附有“序”1篇,余下则包括《律历志》、《百官志》、《州郡志》、《乐志》、《符瑞志》和《礼志》等;列传则为60卷。《宋史》首列了《恩幸传》和《索虏传》,且在“传”的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将没有“传”的人放在有“传”之人中叙述出来的手法,具有开创性。但书中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志”的部分缺少刑法和食货两志,很多地方有对刘宋王朝讳忌溢美之处,使某些记载失实。《宋书》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是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依据。
八省,指古代中央的八个官署。省,在此指古代中央的官署名。《北史·隋纪上·高文帝》:“(开皇十四年)六月丁卯,诏省、府、州、县皆给廨田,不得兴生,与人争利。”再如: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舁,音yú。释义:1、共同抬东西。《说文解字》:“舁,共举也。从臼、从廾。”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果舁炮至。”2、又如:舁夫(轿夫;抬棺者);舁人(轿夫);舁疾(有病勉强行事)。3、携带。《金史》:“因呼妻子舁金归之,乡里用是重之。”
南齐(479—502),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为萧道成所建,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开国皇帝萧道成曾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宋明帝去世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元徽二年(474),萧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此时南朝宋内斗激烈,萧道成逐渐掌握大权。元徽五年(477),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拥立他的弟弟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齐王。在这之后,萧道成铲除了忠于宋的袁粲、沈攸之等人。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国号源于谶纬之说。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刘宋”。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南齐覆灭。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仅享国二十四年。
王融(467—493),字元长。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曾祖王弘为宋文帝时大臣,祖父王僧达宋孝武帝时官至中书令。东晋宰相王导六世孙,庐陵太守王道琰之子。南朝齐文学家、大臣。王融早孤,敏慧有文才。齐武帝永明初为竟陵王萧子良法曹行参军,迁太子舍人。王融以父官不达,颇欲振兴家业,曾上书齐武帝求自试,迁丹阳丞、中书郎。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三月,齐武帝在芳林园宴请群臣,命王融作《曲水诗序》,以文藻富丽为当时所称赞,且扬名北魏。王融自恃门第,颇有政治抱负。永明十一年(493年)夏秋间,齐武帝病重,萧子良入侍医药,王融因武帝将死欲立子良为帝,不果,不久下狱死。王融与沈约、谢眺等创造的永明体要求严守“四声”“八病”之说,注重声韵格律,讲求对偶,对近体诗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分经意于形式,忽视思想内容,也助长了南朝绮丽纤弱的诗风。其骈文多是应用文字,如永明九年和十一年的《策秀才文》即出自其手,被收入《文选》。此外《求自试启》《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及代萧子良所作《与刘虬书》等,文字流畅,符合钟嵘所说“词美英净”。王融还著有《古意》两首、《思公子》等。
八驺,音bā zōu,古代贵官出行,有八卒骑马前导,称“八驺”。《南齐书·王融传》:“车前无八驺卒,何得称为丈夫?”宋·陆游《致仕后即事》诗之十五:“多事车前要八驺,老人惟与一藤游。”清·昭梿《啸亭杂录·优容大臣》:“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