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关注的“似是而非”
一直以来,就想读一下梁思成。
这几天在读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作为建筑门外汉的我,看到先生在书中如数家珍似的将建筑知识一一道来,其中不乏精密的手绘图纸、跋山涉水拍下的建筑照片,顶礼膜拜。须知,此书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资料严重匮乏的年代先生能结合自身所学以及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著此书——且还是在此前中国建筑并未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先生的才学和勇气值得钦佩。先生23岁与林徽因女士赴美留学、27岁获得硕士学位、继而去哈佛学习建筑史、41岁开始著此书、43岁成就此书、45岁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林林总总。
然而,当此之时,包括此前的我自己,想到梁思成,就会想到梁启超,就会想到林徽因,才会再想到梁思成。或者,就干脆不再想到梁思成。想到梁启超,就会想到康有为,就会想到康有为的小妾们,甚至会想到光绪皇帝慈禧乃至溥仪,很难想到梁思成;想到林徽因,就会想到金岳霖、就会想到徐志摩陆小曼张幼仪,甚至会想到查良镛,想到那些民国沙龙,很难再想到仅是梁思成的梁思成。细细想来,对于梁思成先生本身,人们对他了解了有多少呢?
流言蜚语总是格外吸引人眼球。倘若这些流言是华丽的袍子,那么,相信,人的本真就是袍子的里子。里子是爬满了虱子还是氤氲着祖母绿,需要也同时不需要他人的辨别。
现在,不禁想问一声,先生会在乎那些流言的么?只能妄自猜测,那些流言增加了人们的谈资,或许,对于当事人 而言,也仅仅是他人的谈资而已,勿与傻瓜论短长。同时,也相信,竭尽全力保护古建的先生,有相当的胸怀包容他人,因着气度。
而究竟梁思成是谁?谁又是梁思成,相信需要慢慢地读,才能稍微了解一二。
前几天读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不同于以往了解的胡适。通过胡适先生本人的自述,其儿时、幼时乃至青年的种种引入脑海。生动是自然的,给人更深的感觉是那些仿佛隔着层沙的种种传言终于通过当事人的描述或印证或辩驳。当然,先生能将久远的事迹记得如此清楚明白也是一件能表明其善于记录的佐证。记得大致半年多以前写过一篇有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文章,现在想来,言辞有些不够成熟大气和理智。试想,一般人家,家道中落,振兴家族是人之常情。推而广之,中华民族近两三百年受尽凌辱,涉及到民族大义之时,相信“振兴中华”仍刻在各位骨子里,片刻不曾磨灭。倘若一个人不曾刻意伤害他人、不曾刻意伤害民族利益、不曾违背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他人无权事后指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谢霆锋。说到谢霆锋,最早的印象是《谢谢你的爱1999》、以及春节联欢晚会上与董洁的画面。之后,便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王菲谢霆锋张柏芝、张柏芝谢霆锋王菲、王菲张柏芝谢霆锋或者张柏芝王菲谢霆锋……而其《新警察故事》、《线人》、《小鱼儿与花无缺》、《十二道锋味》、或者其创办的PO朝霆都一一隐退在热门话题之后。须知,《线人》的精彩演出为谢霆锋赢得了金像奖影帝,也让其成为金像奖第一位八零后影帝;而PO朝霆更是入选香港科技大学世界MBA案例。谢霆锋其人,值得细细品味。
我们关注的,或者大众关注的,很多都是显而易见的,主动或者被动关注的。那么,就需要我们主动关注一些我们一直以来“自以为的”,看看自以为的那些是否当真是你所认为的,抑或是需要你认真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