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有多少父母拼死在为孩子,捍卫教育的公平权
壹
前几日我去看了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评分高达9.0分,说实话影片的质量,确实对得起这个高分。
整部片反映了,印度社会严重的阶级分化,教育体制问题。以轻松喜剧的方式,抛出了一个沉甸甸的关于教育黑暗,底层教育权被剥夺的话题。
剧情是一对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名校,进行了“孟母三迁”曲折迂回式的求学之路。
这对父母是一个旧市场时装店老板,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妻子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催促着丈夫赶快在贵族学校买个学区房。丈夫觉得妻子兴师动众草木皆兵了,公立学校照样可以上学。
但是妻子的一句话堵住了丈夫的嘴:孩子会英语吗?学习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我先普及一下印度教育的现状:
印度的有钱人会把孩子从小送到英语授课的私立学校,而穷人则只能让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印度语授课的教育。
而在精英圈子中,英语就如同他们的母语,表达起来毫不费力,很多高报酬的体面工作都需要英语;而对底层人民来说,不会英语,得到好工作的机会难如登天。
貳
这个妻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孩子如果不上私立贵族学校,所发生的连锁反应的后果便是,未来孩子吸毒。把不上贵族学校的弊端后果,无限放大化。
他们买了房之后,拼命扮富,浑身上下堆着奢侈品,希望能够融入上流社会,让上流社会小孩儿陪着自己的孩子玩儿。
不过他们的这种做法,却成为了上流社会人士的笑话,上层阶级的人骨子里非常歧视这对中产阶级的夫妇。
这对父母跑遍了这所城市的排名前几名的学校,最后才知道不是你买了学区房就能入学,必须得进行几番对孩子和父母考试,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入选。
这对父母参加了各种培训,几经周折,最后的结果,孩子仍然没有机会入学,原因是这所学校不收一个旧市场服装老板的孩子。
在他们绝望的时候,竟然得到消息,学校有25%的名额留给贫困生,但是校方会进行考察,孩子的家庭是不是真正的贫困。
叁
这对父母又采取了另外的方式,搬到贫民窟,拼命扮穷,穿最廉价的衣服,融入穷人的生活,居住条件环境相当恶劣,每天各种疾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丈夫白天干着底层人干的劳苦工作,晚上由蚊子苍蝇,老鼠蟑螂陪伴着休息。
好歹认识了一个好心邻居,这对邻居夫妇帮助他们学会穷人生存法则。
邻居也有一个跟主角夫妻一样大的孩子,无意当中听到女主角会讲英语,希望她能教孩子学习英语。
穷人邻居拿出所有的真诚之心帮助这对夫妻,其中的曲折故事让观众们看得潸然泪下。
最后几经周折,这对夫妻终于帮孩子争取到了名校学位,接着迅速搬离了贫民窟,回到了富人区。
而原本生活在贫民窟邻居家的孩子,却没有上名校的机会。
严格意义上说,是这对中产阶级的孩子抢走了,剥夺了生活在底层孩子的教育权利。
肆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两个词“阶级“和”公平“。影片中入学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到一点:
别看有25%的名额给穷人家的孩子,但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在名校呆一年两年会自动退学,然后去公立学校,因为他们受不了上流社会孩子的嘲笑,歧视,另外很多课外活动所需要的巨额费用,穷人家的孩子的父母支付不起,他们自然知难而退。
一代一代的阶级固化,就这么形成了。
这让我想到了刘强东曾经在“开讲啦“做了一次演讲,刘强东提到京东曾经捐了1000万给人民大学,专门用来支助贫困山区的大学生。
过了两年人大工作人员来找刘强东,说助学金不好发,因为什么?因为申请的人很少。
刘强东好奇,自己上人大的时候,一个班有2个名额的助学金,班上百分之七十的人争抢,那个时候班上70%的孩子来自于农村。
后来人大领导说:现在跟你们那个时候不一样了。现在能上人大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可能30%都没有。
伍
30年前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教育确实有差距,但是不会有那么大,但是30年后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的教育的差距犹如马尼亚纳海沟。
刘强东说:今天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北京四中,那就等于上了清华北大,人大了,甚至国外的名校了,如果你上了很差的学校,那么你离大学还很遥远。
如果今天孩子在农村接受教育,是从幼儿园上学那一刻开始,都已经被城里孩子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刘强东之所以对底层人士子女的教育,如此的重视,源自于他来自于非常落后的县城贫困的农村,用他的话来说是穷的无法想象的地步,猪油拌饭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
攒了多年的压岁钱,初中毕业后,他第一次离家出走,坐火车离开农村去外省的亲戚家。
陆
在火车上,他看到了一个同龄的女孩儿,谈吐穿着眼界远远把自己甩在了后面,他第一次明显的感觉到来自农村的自己,跟城市的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一次出走让他产生了想法,拼命学习,到北京上海上大学,因为他想缩小这种差距。
那个时候的差距,其实是如今所说的“阶级的差距”。
后来他在一个贫穷的村子,真是过五关斩六将,才熬出了头。
只有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在见识到城市的教育水平之后,才能明显感觉到农村教育资源是多么的匮乏。
我非常赞同刘强东的一个观点:每一个农村的孩子对教育的公平权充满了渴望。
柒
随着改革30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的固化越来越严重。
去年一个省份的高考作文是关于“共享单车“的话题,后来一位中学老师提出”共享单车“主题的作文是对农村学子的不公。
作文的要求有12个关键词,这12个关键词虽然涉及众多的事物,对于城市的孩子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农村考生来说,却大多缺乏亲身体验,没有亲身体验怎么能够写出好文章。
贫富的阶级差距,表面上是物质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是背后的资源,见识,还有权利。
这就是刘强东提到的,他小时候在火车上看到同龄女孩儿的谈吐,眼界把自己甩了很远。
如今底层阶级想往上走越来越难,通道越来越窄了,因为每一个阶级都在捍卫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勤奋?
因为优秀的人眼界更宽广,他们见识到了更多比自己更优秀人,感觉到了与更优秀人之间的差距,而一个浑浑噩噩的人,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他们是感知不到这种差距。
很多人不知道努力是为了什么?努力的本质不是你过上好生活,跟人攀比,让人羡慕。
而是让你跟你孩子富人未来,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获得更多的公平权。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请你一定要记住:
哪怕有一丝的希望,你也不要堕落,千万也不要放弃刻苦读书,因为那是你为未来,离开原来阶层铺路。
捌
如果你是一个父母,请记住:
第一,你一定要抛弃“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说这句话的人要么是没有真正读过书的人,要么是说给别的父母听,却让自己的孩子暗自努力的人,他们生怕别的孩子超过自己的孩子。
第二、哪怕你有一丝的希望,都不要放弃的你拼搏精神。
中国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对于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其中一个方式是对贫困地区的父母进行技能培训,进行观念教育。
什么样的父母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对于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适用的。一个不爱学习,不爱看书整天都在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育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父母,是很难教育出有拼搏精神,乐观阳光的孩子。
父母的层次跟孩子的层次犹如一个缠绕的螺旋,要么盘旋着向上,要么盘旋着向下。
教育的本质拼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财力,更是父母的见识,认知,文化,格局,学识,潜移默化才是最大的影响。
不是每一个父母有实力让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但是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尽力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努力上进,不断学习,提高见识认知的父母。
而这些才是我们努力的真相!!!
作者简介:张涔汐,用男性的视角看职场,以女性的视角看人生,既能剖析人性的复杂,也能把世间冷暖写笔下,新书热销《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