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焦虑原来主要是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书道千秋

百度百科对焦虑是这样解释的:

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的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

焦虑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及运动性不安等症状,有甚者还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这种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到底是谁贩卖来的呢?

陈海贤在他的《了不起的我》一书里提到,很多时候都是“应该思维”惹的祸!

什么是“应该思维”?

用我们头脑中的规则去衡量真实世界的思维方式。

“应该思维”有两种:

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另一种是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当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和头脑中设定的规则不符合时,我们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对世界和对他人的应该思维

一个母亲会想,我的孩子应该是聪明、听话、乖巧;

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会想,同事应该对我友善,尊重我。

你会发现如果孩子一点不听话,不够乖巧,同事不够有友善,没有充分的尊重你就会感觉到沮丧和焦虑!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就是“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

所以形成了: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能这样我也应该这样。

我应该上一个好的学校,我应该找一个好工作,我应该找个好另一半生一个好孩子;

别人都很努力,每年读100本书,我也应该每天努力多读书,每年读100本书;

以上的例子你会发现: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已经完全让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模仿达人”。

一旦模仿达不到自己想象的程度呢?

会是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焦虑?

那怎么来破解应该思维减少焦虑呢?

《了不起的我》也给出了答案。

1、使用“控制的两分法”

这个方法就是:控制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我们永远要知道,“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第一步,分清当前遇到的事情里那是能控制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

第二步,把注意力转移到能控制的部分上,制定计划,并努力做好。

不要去思考这件事重不重要,而直至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引发焦虑。

2、区分愿望和现实,找回真实的感觉

找回自己的感觉,意识到外在的规则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

用“我要”来替代“我应该”。

比如变“我应该能写出好文章”为"我要写出好文章"。

我要给出了努力的方向,却没有必须实现的思想限制,努力了即使不能实现也不会徒增焦虑,相反可以去检讨哪里努力的不够。

焦虑好像已经成了当代人的重要特征,它的产生一定有时代环境的因素,这些我们不能控制,但我们却可以控制那些能控制的部分,去除“应该思维”走出焦虑迎接轻松美好的生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