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情绪

2017-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页饮马槽

强奸妇女,死刑!诱拐儿童,死刑!虐待儿童,死刑!

每一次关于强奸、诱拐、校园暴力、虐待儿童等消息出现在媒体上时,广大群众都是群情激奋。不止如此,像“辱母案”、“老虎咬人案”这些热点话题出现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个平台、媒体账号下评论获得点赞最高的几个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比如说:这样的人渣,都该判死刑;可惜这女孩了,愿一路走好,那个人该判死刑;这几个混蛋怎么不判死刑,还有没有天理;怎么就判了五年,你们对得起受害人吗。哪怕有人理智一点想要思考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有了不同的立场,立刻会被愤怒的情绪掩埋。

在事件过后,每一次都有人总结群众在这事件背后的心态是怎么一回事。为何当事情出现在媒体上时,群众的反应如此激烈,淹没了理智。有人说可能是代入感,人们害怕这件事再次发生,而且发生在自己和亲密的人身上,所以反应极其剧烈,想要把一切隐患打压住。所以强奸者,死刑!诱拐儿童者,死刑!那么对于像强奸、家暴、诱拐这些事件的受害者,人群有多少恻隐之心呢?如果有大数据统计,我想可能很少,人群所展现出的情绪排在第一的一定是恐惧。就好像面对“王宝强和马蓉”事件,人们的内心反应是幸灾乐祸。面对“房价过高”,人们的内心反应是“越高越好”。

在“老虎咬人”事件中人的内心的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下方的评论清一色都是:唉,孤儿寡母的该怎么办啊;这动物园得赔偿啊;可惜了,这么一个人就死了;孩子就在现场,以后会有阴影吧;动物园怎么管理的啊。尽管当时由于媒体的缘故,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具体真相,但是人群的反应可见一斑。大多数人不会考虑,这个事件该怎么处理,这个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以及被击毙的老虎是否无辜。人们只关心自己的情绪得没得到抒发,有没有获得认可。

于是你会看到,在这些事件的初期顺应群众情绪应运而生的文章,获得大量转发和好评。  而在后期,群众的情绪宣泄的差不多了,看似“公允”的文章立刻得到亲睐。

前后的变化就是从喊着“死刑!死刑!死刑!”变成“我们该尊重法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