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上一次决定看《傅雷家书》是在广播里听到傅聪因为新冠肺炎在英国去世。但是开车到目的地后,就再也没有然后。本月图南共读书籍,终于强制看完。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教育家。
朱梅馥,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于一身。
傅聪,傅雷的儿子,英籍华裔钢琴演奏者。——风吹散的情话终究沙哑,已经走远的人不愿意回家。
傅雷是否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有待商榷。他更像是一位凝聚着典型的中国家长气质的偏执者,傅雷在信中多次表明,在自己高压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对妻子和儿子造成的伤害。看上去应该是文质彬彬的作家,有着很明显的家暴倾向。关于傅雷对傅聪的虐待和对家人极其可怕的控制欲,在信中已经让人感到窒息,形象可以直接套用《爆裂鼓手》中的魔鬼导师弗莱彻。江湖传言,傅聪表示自己对这些信是很厌烦的,从来都没有好好看过这些家书。讽刺效果在这一刻到达巅峰。同样讽刺的是,几百封家书中,傅雷写给傅敏的只有3封,写给傅聪的有上百封,家庭教育也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因此即使傅敏和傅聪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依然不能掩盖傅雷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一般的家长可别认为自己的命格能比傅雷强。傅雷从小时被打过来的,成为父亲后,变成了自己小时候最害怕的样子。
傅雷不但是一位糟糕的父亲,也是一位糟糕的丈夫。傅雷最大的瓜是一个风流的情场浪子,劈腿、悔婚、勾引人妻。德艺双馨和傅雷毫无关系,张爱玲都忍不住写故事嘲讽他。傅雷在指导傅聪处理和米娅的感情时,真的不会笑场吗?
吃安利的部分:
古典乐的安利。肖邦还是那个十一月的肖邦、巴赫还是那个为了生计写平均律的巴赫。任何人不在看书的时候听《玛祖卡》和《勃兰登堡协奏曲》,都不算完整的看完这本书。虽然傅雷和傅聪对乐曲的评价,作为外行人我完全看不懂。唯一能做的是将它们一首首记下来,去感应,去沉浮。至于APP上有没有版权,那就再说了。
书籍的安利。出现最多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艺术哲学》,其次包括《人间词话》《名利场》《刚果之行》。总能看到很多人在求推书,以书推书是个很好的方式。做记录不是说以后打算一本本去看,只是为了水字数。
人情世故的教学。傅雷强大的控制欲下,展现出他对人际交往中细节的把控。拒绝无用社交,更多的节约时间到自己的生活中——特别奇怪,当我开始拒绝无用社交,专心提高自己的能力时,总会有大量的饭局袭来;收到信息及时回复。早年觉得收到请回复有点蠢,直到“已读”这一功能的出现,也明白了这一举动带来的好感度;切忌随意吐露心腹,尤其是职场!若不是我先了解的傅雷的性格,只会觉得是一位父亲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照耀孩子的人生。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傅妈妈说:对理财方面也要有打算,要节约,不可滋长浪费的恶习。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认真记账,分析自己资金流转情况的人。是的,当开始记账后,我成功变成了一个心机抠搜男。其实是傅雷带傅聪卖林风眠的画的教学,傅雷一步步教傅聪怎么在卖画的过程中定价、收钱,如何和客户拉扯,无不显示了傅雷作为一个细节控对全过程的细心规划和对经济的敏锐。同时可以看出,外贸是一个好行业,只要有一手货源,利用信息差能够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对父母而言,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人生经验,更可能多的灌输给孩子,只怕自己说得太少。作为读者,不免觉得有些内容显得繁琐。虽然我理解,但是大可不必。至少,我跳过了傅雷罗列的经典的乐曲、跳过了傅聪对其他乐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