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声的《家载一生》:说说读书那点事
读梁晓声的《家载一生》:说说读书那点事
文:我是素颜
这一本书大部分是用来听的,从采茶篇之后才坐下来一字一字读完。日日五点半左右骑车载着铁锹到田里干活。下了田,耳朵上塞进耳机,打开微信读书,蹲在田里,细细地把铲起来的草,团在一起,扔到旁边。“一心只听晓声书,两耳不闻身外事”,直到有人大声叫着,不知已喊了多久,已恍然从文章中走出来,竟有些茫然,而后赶紧摘下耳机,掏出手机按了暂停。?。
一直沉浸在书的内容之中。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干了一辈子的苦力活,坚信靠力气吃饭才是正当的手段,他极度瞧不上读书人。大抵在老实巴交的父亲眼中,是把读书人等同于靠嘴吃饭的江湖术师之类的骗子的,是虚头巴脑的营生,靠不住,也不值得信赖。
在家中生计颇为艰难的岁月中,不堪重负的父亲想让日渐长大的大儿子放弃学业,替他减轻一点家庭负担。儿子却瞒着他考上了大学。父亲被儿子的自私伤透了心,去信把已在读大学的儿子大肆指责一番,要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心存愧疚的儿子坐卧不安,思虑过多,精神失常了,从此永远地住在了精神病院。
母亲和父亲的观念截然不同,她认为读出书来才会有出息,背着父亲支持儿子看书的爱好。有一个情节特别令人感动。大热天,一群女人在半底下室的裁缝车间,一人头顶一盏灯,闷热的空气,再加上翻飞的布尘,屋内穿着一丁点衣服的女人们都戴着口罩,大汗淋漓地干着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和母亲要钱买书。旁边的阿姨指责我不懂事,供吃供穿已经够幸苦了,还要压榨母亲的血汗钱。母亲却豪不犹豫地掏出了钱。这让我心疼不已,没买书,给母亲买了一瓶罐头。
我走上创作的道路,和母亲从小给我讲的故事,和看过的那些小人书、长篇小说不无关系。而我带一点忧伤的性格,也缘于母亲所讲的太多的悲情故事。庆幸的是,父亲大多数时间在外地工作,三年才回一次家,他的读书无用论只在一时,不足已影响、改变我的视书如命的兴趣爱好,不然的话,我的人生可能走的是另一条路,与当作家无关。
曾经在林清玄的书中也看到过类似的情节。小小年纪的林清玄说长大要当一个作家。父亲不解,问作家是干什么的。林清玄说写了稿子邮出去,人家就会寄钱来。父亲说有这种好事,我也去做去。父亲见他为了看书,没有烧开洗澡水,又生了气,说他看书里的埃及金字塔,这辈子也去不了。结果林清玄在日后的一天,坐在金字塔下给父亲写明信片,告诉父亲他来看金字塔了。
我们身边做父母的也不乏梁晓声的父亲、林清玄父亲这样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执念,认为读书无用,坚决反对儿女好吃懒做,借口读书上学逃避家中的活计。也有多金有权的家长,认为家中有千财万贯,儿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读书这种累人的活让穷人家的孩子做去,自家孩子只要会享受生活就足够了。
认识一位居住在乡村的老妈妈,已经九十多岁了,有亲戚去探望她,聊天的时候,掉光了牙齿的老妈妈还会嘱托:一定要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啊。读了书才会有出息。
新近采访了一位事业家庭都有成的奔五的母亲,初中毕业的她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日渐感觉遇到问题缺乏立杆见影解决的能力,她学会了读书提高自己的内在,逐步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有能力办好公司,和老公婚姻美满,教育儿女成才。读书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读书的好处在于日积月累,在长远计。读书越多,明白的事理越多,越会低调做人做事,越会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越会知道自己欠缺还多,还需更加努力。
前两日在网上听蒋勋老师给家长讲美学,遇到一位父亲,父亲匆匆地打断了蒋师的长篇大论,他说自己有一个五岁的女儿,想让她早早接触美学,是学钢琴好呢?还是学小提琴好呢?蒋师说:干吗这么着急,你如果哪一天早早回家,抱一抱你的女儿,让她感受一下父亲的拥抱。父亲听后茫然了,他一定打心底看不上这个美学大师,我问什么,你答什么,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下面还有一个评论,大意是说蒋师不懂劳动人民的难,每天忙着打拼生活的人,物质上困顿的很,哪里有闲情怡志搞你嘴里虚虚的这一套。
又一个不曾多读书,不懂生活之人的言论。看到过一个视频。傻妮子守在红灯路口,敲打过往的路人车窗。一个司机递给她十元钱,她摇头,羞涩地指指车前台的一个空水瓶。司机递给她后,她开心地笑了,笑得天真无邪。令人动容。司机也被感动,给她买了一身衣服,又带她去吃汉堡,她却要把好吃吃打包,带到了妈妈的修车摊上。母女二人蹲在地上,吃得香甜。
她们没钱,她们很幸福很快乐,这何尝不是美?恐怕蒋师要是讲完这个故事。又会有人评论,她们是傻子,正常人那能和她们一样。
呵呵,听闻此言,懂得的人笑了。傻子都能找到美,正常人反倒不如傻子了。
没读懂,不要紧,好好该书去,读书多了,一切都在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