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占星&塔罗&oh卡

《大母神-原型分析》

2017-11-23  本文已影响37人  团的花园

在这里,我想首先描述一下我今天才从书中学到的一种比较有效的讨论原型与情节的方式,这种方式来自荣格的学生埃利希·诺依曼,在他的著作《大母神-原型分析》中,他明确的提出,原型的结构应包括:情绪体验、象征、意义、原型自身四个方面。这种结构实际来说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空间四边形,最下面的一个角代表原型自身,之后平面上的另外三个角代表情绪体验、象征、意义,从空间上来说,最下面可以是集体无意识,中层的是个人无意识,最上面是意识,各层分别拥有的是最下面集体无意识拥有原型自身,个人无意识拥有情绪体验、象征,意识拥有情绪体验、意义。

这里可能需要对各个因素进一步加以说明:

情绪体验是指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能够占据我们整个人格的情绪。愤怒、焦虑、恐惧、高兴等等,所有的情绪都可以看做是原型或者是情节的影响,特别是那些过激的或者是毫无来源的情绪,这些都提示了情节以及原型的存在。这种情绪体验是跨越无意识和意识的。

象征就是指那些我们经常使用的东西,例如爱心代表爱情,红十字代表医疗,宗教中常见到的耶稣鱼、佛陀的万字等等,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象征,还有文学中的比喻以及隐喻等等。象征一般来源于无意识,按照诺依曼的观点来看,无意识是通过象征的方式出现在意识之中的。

意义是指我们的意识想要去理解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动力。事实上这种动力是我们目前社会的根基,我们想要去获得解释,是我们的好奇心,所以我们才会去问为什么,追寻意义本身,就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的过程。也是这种力量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个人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意识产生的巨大的塑造作用。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一个因素是属于意识的,它是意识本身的属性。

最后的原型自身,是在描述荣格所描述的原型概念。原型是一种类似柏拉图理念说的概念,荣格认为原型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它们像是一种人类的精神遗传,并不存在实体,它们的作用是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人类的行为,当然这种规定是相当无意识的,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在心理层面上就是原型区别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就好像是基因层面上人类和其他生物有巨大差异一样。

我想在上述的框架之下,思考男性的大母神原型分化到阿尼玛原型的过程似乎就有了着力点,至少在上面的框架之下,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知道大母神原型分化到阿尼玛原型的意义,也就是在上述四个方面个体都体验到差异。

之后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里到底分化的是什么?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可能,第一种是从大母神原型(母亲原型)中分化出阿尼玛原型(男性的心理补偿面),第二种是从一个大而模糊的原型——女性原型分化出不同的大母神原型和阿尼玛原型。我个人倾向于相信第二种,所以我的解释是从第二种可能性入手的。

在诺依曼的《大母神》里他在第一章论述了一种特殊的“原始模型”的概念。这种概念他自己的说法是“用以界定在分化为特殊的诸原型之前,显现于人类意识早期阶段的原型”,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并没有完全接纳荣格所提出的原型应该是“永恒的存在”的先验性概念,反而提出至少在个人层面上来说,在意识的起源的时候原型应该是拥挤在一起的,形成一个暂时性的过度的“原始模型”,种种原型随着之后心理的发展从这个原始模型当中逐渐分化出来,从而实现他所描述的”原型的崩溃“。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那一本《意识的起源与历史》没有翻译,而且比较难买,所以我手头暂时没有,不然的话我想诺依曼在这里的论述会相当有意思。

我们可以认为,在一个男孩生命早期,存在一个女性原型,这种原型来源于人类精神遗传,这种原型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这个原型是原始模型的一部分。由于我们对胎儿的意识发展所知甚少,所以我们只能假设原型分化的过程是从出生开始。从男孩在婴儿期第一次碰到妈妈的乳房开始,女性原型就开始了第一次的分化,第一次的分化应该是从女性原型之中分出母亲原型——也就是大母神原型。

这里分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描述母婴建立起依恋关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在婴儿早期的至少半年之内婴儿的态度是没有区别的,对待谁都大概是一个反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开始与特定的照顾者建立起稳定而排他的关系,这里也就是说明依恋开始产生,这个过程其实是符合诺依曼所描述的”从首次出现的、几乎不可解释的暧昧不明的意象,直到仿佛相互排斥的各种意象在期间相继出现“的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婴儿在早期由于脑神经的发展以及认知方面固定的特点,所以对他来说,出现在他面前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对所有人的印象是没有差别的,这种印象是暧昧不清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以及外界始终有这么一个特殊的人物的存在——这个人物是指母亲的乳房以及所代表的食物的满足——所以婴儿开始对自己的主要照顾者产生了最开始的原型性的分化:情感上由于有母亲的照顾所以是舒适与安全的,象征上母亲的乳房象征着给养,意义上母亲这个个体是与其他客体不同的,原型自身上母亲原型从女性原型中分离开。之后由于母亲的存在是稳定的,所以婴儿第一次有了一个稳定的可以投射自己情感的客体,并且在与这个重要客体的互动过程当中,为母亲原型添加了更多的元素,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原型内所包含的个人色彩越来越多,母亲原型与女性原型的差异也就越明显。

接下来我们思考一下阿尼玛原型从女性原型中分化的状况。这里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在青春期之前,其实男孩女孩在生理上的差异其实并不大,而来自性别方面差异的印象其实最多来源于衣着或者是其他社会层面的印象,而真正体会到差异的,可能最多还是来自于青春期的时候身体发育的变化。从这一事实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接下来的思考,可能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可能阿尼玛原型其实在青春期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分化,一直蕴含在女性原型中,深深的埋藏于集体无意识当中,而阿尼玛的分化,可能开始于男孩性意识崛起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性别特征明显的女性。我们可以考虑到青春期时期男女”早恋“的强烈需求的现实,这种需求如果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们对于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男性来说,早恋的过程是有效的使自己的阿尼玛原型从女性原始原型中分离开的重要尝试。在恋爱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阿尼玛带给男性的体验上的差异:从情感上是甜蜜的,爱情的,从象征上来说,可能这里任何一个能代表个人爱情的象征都可以,从意义上来说,体会到爱情的美妙。而这是与母亲原型截然不同的体验。

到这里,论述可以大概的结束了。但是对于我来说,可能这部分的工作刚刚开始,因为我上面提到的理论,其实跟荣格在文集中所讨论到的情况截然相反,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我想是我必须要去理解的。这个理论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例如在这里我所描述的其实是一种相当理想的状态,但是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可能他们的阿尼玛的分化都是不健全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很多男人的母亲原型的分化程度要远远高于阿尼玛的分化程度,所以他们的爱情当中就会有更多的恋母情节的东西,因为他们的阿尼玛没有更多的分化所以是难以识别的,还有更多的涉及到母亲原型与阿尼玛原型的性质层面需要添加到这个理论当中进行思考。

《大母神-原型分析》

《大母神:原型分析》第二章原型女性和大母神P19插图

首先是意识的最底层乌罗伯洛斯,这是混沌未分的集群,越是古老越是原始的原型,越是以集群,未分化,混沌模糊的状态出现。乌罗伯洛斯是女性的母性保护(正♀),吞噬的女性力量(负♀),积极支持意识和自我的力量(正♂),毁灭性的侵犯(负♂)共同组成,因而只存在混杂的经验而无形象无定式。

乌罗伯洛斯的分化,原型男性和原型女性依旧是正负力量各自混杂在一起的,这一阶段乌罗伯洛斯大母神和母性乌罗伯洛斯都是原型女性所具有的特征,因其混杂无序,无法自我预知和理解,所以依旧包含正负男性因素。

整体女性的基本组成特征和变形特征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这来源有两种,一是女性对自身的经验,一是男人对女人的经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