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将问题讲清楚的方法

2019-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启航_FLY

        今天吴军老师讲到了信息编码中冗余度的概念,并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解释了冗余的优点(易理解、消歧义和容错性)和缺点(资源浪费和噪音混淆)。

        在文稿中老师以中英文在信息冗余的差异入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进而用信息论中十分专业的知识对中英文在记录信息时传递的信息量、占用的资源、信息的冗余度,以及各类信息的压缩方式进行了精准的讲解。

        在讲解中老师刻意将信息论中晦涩的概念与我们生活中的常识进行类比,用大量的,多角度的解释为我们消除困惑。

        至始至终围绕:

        什么是信息冗余?

        冗余在信息传递时的特性?

        如何利用信息的冗余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并传授了自己在多年志学过程中总结的方法。

        最后,老师对本次课的中心内容和思维脉络进行了精准的总结,并提出了让同学们参与互动的问题和下期预告。

        问题的内容是“单纯从接受信息来讲,怎样写文章才能让大家接受信息的效率最高呢?”

        通过前面我对课程内容的复盘,我们很清晰的感觉到答案就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的设计当中。

        吴军老师言出法随用自己精彩的文稿,为我们展示了精准表达一系列核心的要素,总结起来就是刘润老师在得到三周年时讲到的得到系老师讲课的五个要素:

        一、 场景导入,找到读者身上发生的案例场景切入,找到现实问题;

        二、 打破所知所见,指出传统做法中的明显错误,让读者产生兴趣;

        三、 讲述案例或故事,将理论和观点放入其中;

        四、 阐明来源和逻辑,举一反三;

        五、 简单小结。

        作为实用派的文章、课程、演讲,区别于小说等娱乐文学,信息量都是巨大的和充满干货的,要想把问题讲得清楚,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互动过程,重点需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的受众。

        二是逻辑和结构。

        三是学以致用。

        先讲第一点受众。需要考虑的是讲述者与受众间共有信息和独有信息的比例。因为受众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不同,讲述的内容要根据对象的不同灵活调整。用信息论的原理讲,就是对于小白一些习以为常的知识也要讲,因为没有那些背景知识,话题就无法延续下去;而对于业内人士,过多的冗余只会让人不耐烦。用万老师一个人接受新知识最佳的比例是15%,这是让人既有好奇心,又不会睡觉的金律。

        再说一下第二点逻辑。需要考虑的就是文字内容和结构的一致性。也就是吴军老师说的消除噪音和干扰,用最佳的方式调制、解调和编码,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失真和丢失。这就要求讲述者在信息编辑之初就要考虑清楚:

      要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逻辑脉络是什么?

      问题如何展开,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

      在表述过程中如何互动?

      可能遇到那些提问,如何解答?

      等一系列问题。智者谋定而后动,就像吴军老师那样,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够传授一碗水。不要自己知道一点就飘飘然了。

        最后讲一下学以致用。作为一名知识传播者一定要秉承一点,躺着书本上的不是知识,长在身上的才是,一定要帮助受众知识内化。知识要学以致用,不仅要思考,更要实践;另外学习要互动起来受众必须要有主动性,像吴军老师每节课都抛出下一讲的预告,就是意图让同学们事先预习,这样在知识的讲解中更有效果。

        今天听了吴军老师的课,共鸣很多,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是加深自己的系统,也是和同学们的共享。

        惭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