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尘不染,泥而不滓——《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2)

2019-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我爱张桂花

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清代官场上对迎送排场十分讲究。曾国藩也料到,自己上任时,两江官场和各处水师一定会大摆宴席,大搞迎送仪式,也预料到,自己继任后,各路官员一定会时常送礼。

但曾国藩却不想同流,因为早在京官时代,他就认为天下一切弊端根子都在吏治,要挽救国家危局,就必须从吏治入手。但身在官场,对于别人的情谊完全不接受也是不可能的,会显得太不近人情,也不符合他“中年变法”以后的行事作风。

既不想同流合污,又不能过于标新立异,该怎么办?曾国藩也有自己的标准:于己,严格律己,洁身自好;于人,简遵成规,和光同尘。

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绝对是严格的,因为当官发财并不是他的志向。他的严格律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简朴。

曾国藩在两江期间,生活非常俭朴,甚至不修边幅。赵烈文说,他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是“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有一次宴客时,盛鱼的器皿竟然是一个破瓦盆。

不仅自己如此,家人的生活也非常简单。夫人在乡下时一直手无余钱,事事躬亲,到了安庆官衙以后,全家女眷依旧每天进行体力劳动,洗衣做饭,纺线绣花。后来,曾国藩还为家里的女眷们制作了一个工作日程表,从早晨睁眼,直到睡觉,基本上不得休息。

第二,只纳微礼。

对于各路官员赠送的礼物,如果一点不收,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现实的,但曾国藩有自己的标准和尺度,只收“价格线”以下的小礼物,其他贵重的礼物一概退回。

第三,严管下属。

曾国藩给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准则:

首先,要求身边的门子不要欺凌地方官员,无论来者高低贵贱,都要以礼相待;

其次,不许给亲友们安排工作,不许向有关衙门推荐自己的亲友。

但曾国藩也不能算是个真正的清官,因为他也有一只脚踏进了浑水的边缘。

第一,吃喝应酬。

刚出任总督时,他也曾经拒绝一切“公款吃喝”,但不久之后,发现这样做并不现实,反而在同僚们之间显得太过标新立异,不利于一些工作上的沟通和开展,所以在一些特殊场合,他也随波逐流了。只不过他尽量降低规模,简化形式,使他人的负担降低。

第二,“灰色支出”。

首先是向京官送“冰敬”、”炭敬”,这是清代地方官的一项固定支出。曾国藩所送的对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

其次是”程仪”。清代官场上,皇帝派出的钦差路过辖地,地方官要赠送路费;

再次是“别敬”。就是地方官进北京办事时,离开北京时送给京官的分手礼。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官场上的“潜规则”。例如平定太平军的军费报销,总额是三千万两,但如果想报销成功,需另交部费四十万两。而这四十万两交到哪里去了呢?都直接进了书吏也就是“办事员”的腰包。

以上这些,每年加到一起起码有三万多两,而曾国藩虽然官位高居总督,每年的工资只有区区一百五十两,再加上养廉银,也不过一万八千多两,远远不够每年的支出。

那剩下的钱从哪里来呢?曾国藩自己有一个小金库,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小金库的主要金钱来源。

但曾国藩对公与私,分的很清楚。以上说的各种“灰色支出”,都是出于这个小金库;而自己的工资和养廉银,则供家庭开支使用。

因此,对于曾国藩是否是个清官,世人褒贬不一。一方面他的确清廉,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曾国藩把一丝一毫公款放入自己的腰包;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是完全清的见底,也有自己灰色收入的来源。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清到底的官员,只能成为官场上的公敌,做任何事情都无法获得别人的配合。曾国藩深深懂得,自己之所以当官,不是为了金钱纠葛,而是要为了国家做大事。如果太过特立独行,结果只能是被众人排斥,自己的理想也就无从实现。

所以,曾国藩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和光同尘,因为他的志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若璠su,二宝妈,终生学习者。坚持100天跑步,坚持100天连续阅读。今天是我阅读的第48天,输出1555字。

自律让一切更自由,我愿和你一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