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 第五十三章

2021-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挑兰灯

站在“99”心理咨询所门口,陈礼用手摩挲着下巴,好像在打量着什么,又好像在思考着什么。零星来往的人群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这个样貌清秀的少妇露出诡异的笑容,总会莫名感觉她和这幢诡异的建筑十分融洽。
  不知过了多久,陈礼下定决心般地按响了门铃,并面带微笑地等待着。
  "奇怪……"按了几次门铃后始终没有人开门,陈礼觉得有些意外,“她不是几乎都不出门的吗……”
  想了想,好像暂时也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陈礼就坐在门前了的台阶上。微风习习,没有阳光的直射,令人一阵清爽。
  “你到……这儿来……做什么……”
  “嘘……”陈礼将食指放在唇边,“别吵。”
  “……好。”
  陈礼双手撑住台阶,身体向后仰去,眯着眼睛,似乎很享受眼下的惬意。
  ——自己多久没有过这般轻松的心情了?陈礼搜遍了自己的记忆,惊讶地发现居然找不到类似的经历。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她不由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这么多年,自己究竟都承受了些什么?想想自己为了掩饰真实的自己,竟然罔顾始终身处痛苦于磨难的境地中,就这么活在虚假的世界与自我之中。这究竟有什么意义?为了本该放弃的东西,放弃原本美好的自己,这难道不是缘木求鱼吗?
  陈礼的脑海中,原本被死死遗忘的斑斑记忆此刻都一桩桩、一件件在眼前回放。母亲的嫌弃、父亲的责骂、同学的欺侮,这些本来应该是她痛苦根源的记忆此时却带给了她无尽的愉悦与快感,令她感动得甚至想要痛哭流涕。
  ——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原来生而为人是如此的自由?原来这才是人类应有的样子?陈礼的思想与意识仿佛已经连接了天与地。此时的她完完全全是一个观测者,因为自身不包含信息也没有质量,她的身躯化为光子,以光速在宇宙中不断穿梭。视线所及之处尽是黑暗与色彩,一切看上去是那么令人恐惧却又慰藉。
  陈礼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世界的终极奥秘。虽然脸上依然是淡淡的、慵懒的笑容,但内心中已经泣不成声了。三十来年的人生中,她从未有过如此美妙的心境,就连享受着欺辱时也没有这般美好。
  陈礼竭力保持着微笑,但眼泪终还是从眼角滴落。
  ……
  “所谓受害者心态呢,其实往往是那些对他人施加伤害而不自知的人,非但如此,他们还常常觉得其“善举”不被理解,从而生出“他人亏欠我”的感受。这种焦虑依附型人格的表征是充满矛盾的,但其内在逻辑中却是个自洽闭环——从而,变成了一个‘不可说服的人’。
  “就你的阐述而言,‘人际受害者倾向’的可能性很大。这类人会对社交中模糊不清的情况产生过激反应,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永久的受害者,并将这种感受持续下去,且将其在多种情景与关系中普遍化。于是,‘受害’就成了个人身份中的核心部分。同时,还会将生活的不如意完全归咎于命运、运气或他人的怜悯等自我以外的力量。
  “这一类人呢,在对外的过程中又时常存在对他人的痛苦和折磨缺乏同情心的情况。也就是说,他们太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以至于对他人的痛苦和折磨视而不见。当然,这一点在正常人身上也时常发生。比如刚刚受到委屈的人,或者想起自己曾经受到过委屈的人,会觉得自己有权利做出攻击性和自私的行为,无视他人的痛苦,将一切归于己有,让他人无路可走。但存在‘受害者心态’的人则会更进一步觉得自己受的苦已经够多了,所以他们不再觉得有义务去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折磨。因此,他们放弃了帮助同类人的机会。
  “还有另一种情况,这类人会不断地反思和谈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所犯的过错以及其原因和后果,而不是思考或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可能包括,在过去发生的攻击行为的基础上,预期未来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倾向于反复思考他们经历的人际过错,这种反复思考会增加寻求报复的动力,从而减少寻求宽恕的动力。
  “我想你应该已经注意到了,‘受害者’与‘犯罪者’在某些地方有相似的地方。但如果你对此深信不疑,那就必然掉入了逻辑的陷阱中。毕竟,在面对同一种冲突时,不同的当事人很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主观现实,而这种可能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预测。这也是所谓的‘犯罪者心理画像’始终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你根本就不可能完美去推断所有可能性,穷举法都不行。
  “‘犯罪者’倾向于淡化违法行为的严重性,而‘受害者’则倾向于认为犯罪者的动机是专横、愚蠢和不道德的,而且更为严重。因此,一个人作为受害者或犯罪者所形成的心态,对人们感知和记忆情境的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单就‘受害者’来说,有三个独特的心理特征。
  “一是解释偏见,一方面‘受害者’们会认为低严重程度的冒犯行为和高严重程度的冒犯行为都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默认他人不会轻易地关心、帮助自己。二是归因偏见,‘受害者’们往往更容易觉得自己遭受冒犯,因为他们认为冒犯者更有恶意。三是记忆偏见,这种记忆偏见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他们会回忆起更多代表攻击性行为和伤害感的词汇,也更容易回忆起负面情绪,或者换句话说,消极刺激激活了受害心态。此外,还有一点你需要注意的,‘受害者’在受到伤害后,通常很难原谅施暴者,并且毫不在意表达更强烈的报复欲望,甚至更有可能采取报复的方式。
  “嗯……我想,解决你的小问题,这些就应该足够了。我已经把你需要的信息都提供给你了,如果这还解决不了,那你就不要再说是我的学生了。明白了吗,孟音?”
  “是,老师,我明白了。非常感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