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善良与老好人
和妻子讨论儿子最近活动和表现,于是说到了什么是善良。
小区里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有个孩子非常强势。但是孩子们还是和他在一起玩。问儿子为什么他如此强势霸道,还和他玩呢?儿子说这个孩子虽然有时候霸道,但是玩一些游戏技能强,愿意教别人。所以愿意一起玩,而且小朋友们都愿意听他的。我爱人说这个孩子很有能力。比如自己滑板坏了,别的孩子有滑板,他会想办法,比如说制定一个比赛规则玩滑板,由于他技术好,所以他总有滑板玩,反而是带来滑板的孩子时常会玩不到了。我听这些叙述后,想到可能是个人魅力,还有实力的缘故吧。
又说到这个霸道的小男孩有次家里养的小乌龟宠物死了,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我和妻子聊到了善良。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而且霸道的小男孩会如此善良。这是善良吗?我以前的理解,一个善良的人应该对所有的人都好,都彬彬有礼,像童话故事里写的一样。这个小男孩与我认为的善良相差太远。我妻子反驳说我这种理解的不是善良,是老好人。我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对所有人都好,无论什么事情,这不是老好人了吗,还有点无能的意思。
于是我们讨论后,认为善良应该分什么事情,甚至还分对什么人才能善良。否则会是老好人。
规则对于孩子而言是最难掌控的。因为规则有的不能触碰,有的则可以打破。有些孩子厉害之处在于能够识别哪些规则可以打破,哪些不能。不打破任何规则的孩子有些唯唯诺诺,而任何规则都打破的孩子却太难教导。大部分孩子可能处于两者之间,但很多时候却不能有效分辨哪些规则可以打破,哪些根本不允许,而导致被家长或老师训导。
正说着,在我这里养病的母亲接到一个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电话,畅谈了半小时。电话里那位阿姨一直强调我母亲是她小时候患难中最好的朋友,有时间一定要到深圳去玩。我母亲有不少处的非常好的朋友,而且这些朋友后来事业上都小有成就。我问母亲,为何你能与她们相处的很好,这么多年都记得你。母亲举例一个,有个同学,她老公当时在县城里水利局上班,住集体宿舍。每次这个同学带孩子来探望老公,没地方住,七十年代住旅馆是很奢侈的。每次来都是住我母亲家,当时外婆和母亲一起住,就一张床,晚上睡觉四个人挤在一起。我觉得外婆也很通情达理,而且大度。所以别人很感激我母亲,虽然后来迁到别的城市,但是仍然记住这份情。
说到这里,我说我母亲能够对人如此善良,但是作为子女,却没有能很好地引导。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没有埋怨母亲的意思。我和我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条件一般,当时若带个同学来家吃饭是很难的,住宿绝对不可能。
对人帮助的事,我们都经历过很多,但是有些却换不来真正的友谊。比如大学期间,有同学A和B,两个是老乡,也是高中同学。因为A在读大学迷恋打游戏,导致某个学期很多课挂了,按照学校规则,他可能要面临退学,这个时候他宿舍有个同学提出一个主意,就是让B和他下一场考试时候互相填写对方姓名。于是那门课程B挂了。这事如果被学校当时查出来,是要被双双开除的,所以风险极大。后来毕业,这位A同学面对B,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而且一开始时的高中老同学见面,他还担心B说出这事呢。
还有很多身边这样的事,比如我一个要好的高中同学A。高中毕业时等待高考成绩这段时间,在校园遇到一个平时玩的并不多的同学B。这个B同学是农村的,当时道路不像现在这么好,所以一直住校。于是同学A就邀请同学B去他家住了一星期,管吃管住。这个在90年代很多家庭其实很困难的,所以我觉得A同学父母对儿子真的挺包容的。毕业后这么多年,我和同学A一直玩,但是从没再听说B同学的事了。B同学就这样与A同学无任何联系和瓜葛了。难道B同学就这么心安理得在别人家过了一周,没有一点情谊吗。
回到一开始的讨论,我们认为的这些对人善良是善良吗?当然对人善良,做善良的事并不一定要求回报,但是基本的人之常情我觉得要有。上面这两个例子,现在我觉得都是善良用错了人,是老好人的做法。
在做事上,要有区分,有些规则不要去打破,比如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打破它会带来很大的利益损伤。余秋雨在山居笔记的后面给读者回信中,有个读者提到考试要不要帮同学作弊的事。余秋雨的回答让人眼前一亮。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帮助,如果做错事来帮助,宁可失去这个朋友。
在对人的判断上,也应有区分。有些人值得帮助,而有些人不值得。但是谁值得谁不值得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或当时的情境。
如果我有个做人的基本信念,一直坚持这个善良信念。即使在遇到的10个人中,有一二个人不好,但总会有二三个对我也好的朋友。如果因为遇到一二个人渣,就放弃善良的信念,那我们可能不会遇到人渣,但是也失去了能获得美好友谊的那些人。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好的做人的善良信念。在对待事情上要掌握规则,在对待人时,要总结经验,学会区分。当然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还要学会表达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善良能更好得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