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0!凡是会读书的人,都有这种思维!

2022-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秦岭樵夫

提到1+1≥100,可能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更何况这个公式还与读书相联系?那具体是怎么回事儿,我来跟大家说到说到:读一本书+发生一个改变,远远大于潦草空泛、囫囵吞枣地读100本书!其实,如果能有效使用这个公式,我们就能完美地解决“读了那么多书,依旧过好这一生”的困局!

既然有了理论基础,那该如何让你所读的一本本书,转化成一个个你奔向幸福的有效举动呢?

在教育心理学当中有个规律,叫做迁移。学习的本质就是制造迁移。什么叫迁移呢?把一个故事当中的策略和规律移植到自己的生活当中,移植到自己身上,让它在自己身上发生。学习的目的也是制造迁移。比如,我们希望把刘备身上的一些规律迁移到自己身上,把刘备那些成功经验迁移到自己身上,把唐僧身上宝贵品质迁移到自己身上!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但阅读的初衷是为了改变,也是为了制造迁移。很多人以为一本书只要读完,读书的过程就经束了。事实上,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这里主要指非虚构类书籍)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同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这种满足于录人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口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就像你读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懂得了冥想的一百个好处和一百种方法,但从来不练习,远不如你只懂得一种好处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续冥想10分钟,这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读得多、读得快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很可能是自我陶醉的假象。如果读书只是完成了文字扫视,但并不真正理解,那又有什么效率可言呢?如果阅读只是知道了那些道理,而自己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改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读书慢不要紧,即使你一个月只能读完一本书,但能读通、读透,产生巨大的改变,那也比3天读1本书不知要强多少倍。

只要紧紧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阅读障碍就会立即消失。比如我们根本不用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所以,面对海量的知识,你根本不需要焦虑,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可以气定神闲地看着周围的一切,看着有些人极其焦虑地追求速读、刷阅读量,收集了一大堆和自己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关联的知识。如果你有了那种感觉,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跳出大多数误区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