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美的本质
今天,我思考了我之前写的内容,似乎总觉得少了点内容,并且少了点逻辑性。虽说,写简书的意义是为了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可我这几天所写的文字内容更多的是简单阐述生活中的审美观,且是以我自己的观点出发,内容也相对通俗易懂。并且生活中根据我之前提到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两大美中所要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多的。然而,不光是写完的那几篇服装,还有很多的类别如果想要深入描述都不是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能讲清楚逻辑的,而且很多的内容在大学中都有专业学的学科,需要花几年去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花很多年去实践结合才能达到那个领域的金字塔顶端。
既然是这样,那我为什么还要写呢?而且也都属于是皮毛,有这个必要吗?我的回答是有,一来我自己喜欢,也有一些门类懂得不仅仅是这几篇文字的内容,也可以深入的阐述,可如果我连最基本的都没有梳理好,又何来往深入的基础呢。而且生活美学相比起美学的阐述和研究,也会比较简单一点。故而,也就引出了我今天想要说明的内容,生活美学和美学的区别在哪?
那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它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它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属哲学下级学科之一,该专业从属于哲学。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看着这个解释,是不是觉得好深奥哦!这跟我们的生活离的太远了,也没有关系,根本不需要了解。而且还有生活美学又是什么鬼?生活就生活呗,有必要文绉绉的加上美学两字,装的很有文化一样。实际上会不会又是个噱头呢?
讲到这,不得不说,在目前物质生活高于一切的社会现象中,很多人想追求所谓的“精致生活”,那么这个时候“生活美学”就成为了很多商家让大家买买买的噱头,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消费升级”,还有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叫做“对自己好一点”。然而,这个概念实在太廉价,我们身边充斥快餐文化,网络发达的现今,网络上到处是想体现上“匠人”,以及各种劝你远离喧嚣、放空心灵的“民宿”。加上复古的潮流信息,让一批时髦人抛弃崭新的批量制造,开始拥抱故意做旧的球鞋和夹克,就连喝茶的杯子,也要保留泥土的痕迹,并且千万不能忘记它的“作家”尊姓大名。潮流越变越快,就连提倡“慢生活”的“生活美学”本身,也成了一种潮流。
这样的“生活美学”,确实是曲解了生活美学的本意,也给生活美学添上了一层加了引号的外衣。那如果你想要的是这样“生活美学”,还不如就真实一点,丰富一点,看一点不那么治愈的东西,想一想没那么容易的问题。因为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那在我看来生活美学的本质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我看来生活是我们在原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中,加入一些美学的元素,加入对艺术、对文学、对审美、对历史、对哲学的理解,这样可以生活变的有思想、有追求和品味,能够不那么空虚,不那么无聊。能够给精神注入一点养份,让自己的精神园地丰富多彩,能够理性的做出选择,而不人云亦云,不是买买买,不是所谓的放空,而是在断舍离的基础上有节制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内在秩序,回归到生活的本身。因为在生活中,美和对美的感受,是无所不在的。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中,受自己的教养、知识和经历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趣味,这种趣味决定了人在的感如时的选择性,以及对感知对象的内在反应。在这方面,艺术家与普通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艺术家们由于自己的教养、知识和经历,形成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美感倾向,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风格。
我们在了解生活,了解美学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后,能够在浮躁的市场驱动下,通过自己的理解,理性的对待和培养生态的美学观,形成一种符合生态的生活美学,那么,这个就是我对生活美学的理解,也是促使我写美学小感悟的理由。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让生活变得幸福美满、变得丰富多彩,那么是不是可以重新拿起一本书专注的看完并写下感受、或者跟志同道合在一起品尝一杯茶后聊聊感受,又或者静静的听上一段音乐去体悟演奏人的心流,用这样的心情去感受真正的慢生活带给你的久违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