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读书

彼得莱文《唤醒老虎》有感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13人  娟儿2521

    看到微信朋友圈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陆续摘自彼得莱文《唤醒老虎》的文字片段时,自己先是感同身受,再是怦然心动,后来迫不及待得询问这是什么书,得到推荐后,零零散散的时间空荡里,读完了它。如果你是一位内在探索者,如果你为人父母,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工作者,建议一读。

   起初看到的是这段文字,“要想从心理创伤症状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唤醒我们身体深处的生理资源,并有意识地利用它们。我们有能力主动地而不是消极被动得改变我们的本能反应路径,但如果我们继续无视这种能力,我们会继续画地为牢,深陷痛苦中不能自拔”,还清楚得记得我在评论区打出了四个字“感同身受”。真正的心理疗愈,更是生理疗愈,心理创伤会让身体阴阳失衡,而这个疗愈的过程会让自己恢复平衡,重获活力。我个人的体验中有无数次心理创伤的症状,例如窒息、呼吸不畅、身体僵直、疼痛、恶心呕吐、抖动、冒汗、哭泣抓狂等等,同时也有无尽的恐惧,特别恐惧人际关系,恐惧他人的评判、拒绝、不友善,恐惧新的挑战,恐惧夜的黑,还有孤独等。而每一次无论我如何得兜兜转转,都会最终选择面对、接纳,和这些症状、情绪待着,同时感受相应的身体部位开始撕扯、疼痛,接下来就是松动、流动,我莫名得知道这是在实现能量的转化。同样,我清楚自己原先的行为模式,会利用这些转化的能量反其道而行之,并刻意得练习。例如,曾经我会很渴求他人的认可,会刻意讨好,过分消耗自身能量。而今我会觉察,同时做到随心而动,再观察他人互动的表现,给自己正向认知的确认。一次次的尝试,改变自己的本能反应路径,会有循环往复,但为了做真实自在的自己,乐此不疲。

   每个人都在过往成长经验中给自己的心画地为牢,每个人又都渴望离苦得乐,而密钥正是,越靠近自己的心,人会越自由自在。有剧毒的地方,往往也藏着解药。

    第一次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人类和动物共有的答案,也验证了自己在咨询之初莫名的一些“胡话”。还记得在咨询之初,我就会说些关于自然、动物的生存之道,其实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担心被当成怪人,而今看来很感恩如此“道法自然”的启示。“猎豹向它的预定猎物冲过去,爆发速度在每小时60-70英里,快得惊人。在猎豹触到它的猎物的那一刻,小黑斑羚羊就已经倒在了地上,向即将到来的死亡之神缴械投降了。然而,它也许都还没受伤。这种僵卧不动的动物并不是在装死。它只是本能地进入了一个变异的意识状态,所有哺乳动物在死亡逼近时都是如此。生理学家称这种变异状态为“不动”或“僵直”。这是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威胁的三种主要反应之一。其他两种分别是战斗和逃跑反应。”“这种僵直状态下,动物感受不到痛苦。人在遇到重大危险后,会出现非凡机制(比如,解离和否认),从而帮助我们度过这些关键时期,使我们满怀希望地等待一个安全的时间,安全的地方,好让这种巨变“渐渐消失”。同样的,在经历心理创伤时,我们的身体也会有深远反应。在即将行动时它紧绷,在恐惧时它警觉戒备,而在极度惊恐中它又会僵硬及至瘫软。”

    之前我总会自作聪明得发现他人心灵的坎,然后一语戳破,还希望对方由此改变,当发现对方闭口否认,躲避或者并无执行力时,自己会有无力感、不爽。而这本书也好,心理咨询的过程也好,感受自己的身体体验也好,都让我开始敬畏自然赋予我们的“僵直”“解离”“否认”,敬畏每个生命体自然的节奏,坚信生命自我疗愈的本源力量。很多时候,我们烦恼,只是因为自己不够智慧罢了。如今的我,越来越有耐心,同样在家人、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会柔和得指出问题症结,也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如果对方未作出响应或改变,我知道那是时机未到,如果对方迈进了一步,我会深切得为对方的勇气和智慧赞叹,带给自己喜悦的不再是自己的“能耐”,而是生命体在自然间同频共振的玄妙。

    “在遭遇心理创伤的时候,跟自己的自然自我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往往应对得比较好。”我很感恩自己疗愈阶段,自始至终会觉察身体感受,相信身体体验,冥冥中我知道身体是潜意识,是灵魂,身体比大脑更智慧。“如果不把身体和心灵当成整体进行处理,我们就无法深入理解创伤,更无法治疗心理创伤。”这本书中也强调了感受身体体验才是疗愈的关键,而不知为何一开始我就很清楚,也在坚守着。圣空法师开示中提到,“你内心清净、虔诚到了极致的时候,为法而忘身,就是法和身无二无别的时候,你就证得了法身。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用法身。”我明其意不一定是圣空法师之意,而在此用此话来明我之意,也未尝不可。在疗愈阶段,是会有原先模式与疗愈模式的四分五裂拼拼凑凑的,觉察到当我无一念随心表露时,身边的人的反馈也正是通我心的智慧回应;而当我被过往杂念缠身,违心表达时,他人的反馈也会有过往意境里的影子。无论这种拼拼凑凑的现状,还是一开始会联想到自然、动物生存之道,还是会一直感受身体的体验,总之带着情绪、身体、语言的觉知去疗愈,这一切本自然,天地间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运行着自然的法则。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了解创伤机理以及实现疗愈需注意的点。

     在人类和动物遇到危险时,他会调动起来所有可调动的能量以应对这种威胁,而如果这些能量被释放出来,就不会遭受创伤,而人类很多的创伤正是这些能量被锁在了我们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一些原始本能的区域,所以只有这些残余能量得以释放,才能疗愈。我的一个朋友讲述了她在女儿几个月时,有一次特别暴躁得甩门而去,孩子哇哇哇得哭,她觉察后返回房间,但这个场景一直让她愧疚不已,久久挥之不去。当她求助时,她的女儿已经五岁了,她还向我描述了,好几次她趁着女儿睡着,在女儿的额头亲吻,并小声得向女儿道歉。我建议她回家真诚得向孩子道歉。回家后,她如实得做了,起初女儿拒绝她讲这些东西,后来当场她的女儿发抖、哇哇大哭,还说暂时不能原谅她。她还问女儿怎么样可以,她俩进行了协商。事后她告诉我,她被吓到了,还以为做错了。我告诉她,起初她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就是如此程度的伤害,随她抖动、表达情绪,积攒在她身体里的能量才会实现转化,她也就释然了。我很赞叹她是个如此有觉察、智慧的妈妈。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创伤给一个人身心健康、生活工作活力、创造力等等带来的一辈子深远影响,所以我愿尽己所能善意得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而同时,我们又需要知道疗愈,要让“孩子”决定游戏的节奏,要一步一个脚印,再慢也不为过,终究是会实现的,只是早晚的事儿,而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快也是慢。

    就像书中讲述萨米的案例,一个两岁半被绑上手术台的孩子,之后出现异常行为反应。当接受心理治疗时,先是跑出家门,后是跑进卧室等躲避的行为,反反复复,而又越来越靠近“游戏中心”,最终通过很多次救护维尼熊的游戏得以疗愈。“我们需要尊重“孩子”们的沟通方式,尊重他们的愿望,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不愿意或者做不了的事情。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有害怕、呼吸急促、身体僵硬的迹象,请把速度放慢些。只要你安静而耐心得等一等,同时向“孩子”保证你会一直在他身边,这些反应会消失。”“根据创伤性玩耍等定义,我们几乎可以看出它是重复性的。利用它的循环往复的特点,重新协商和创伤性玩耍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在重新协商中,“孩子”的反应和行为呈递增型变化。”

    以上这段文字中,原本孩子是没有加引号的,而在这里我都加引号处理。是因为我个人的体验告诉我,成人的疗愈也类似,我们需要同样得对待自己心里那个受伤的孩子。 疗愈阶段,我自己日常有个习惯,就是观察领养的狗狗,起初养他的几个月里,他都不曾仰躺着露出肚皮,而几个月后随着我们越来越亲昵,他的安全感上升,渐渐敢露出肚皮了。每次我触摸他时,触摸到的部位会紧张抖动,而今类似的反应也在减少。之前看到过几个被伤害或者被遗弃狗狗的视频,他们时刻处于警戒状态,要么就是远离人,要么就是攻击,那种状态像极了我体验中的“影子”。而看到这些小动物的视频反应,或者一些被领养孩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时,仿佛潜意识都在一次次通过他们的样子帮我靠近自己的“游戏中心”,实现更多的自我重新协商。而在心理咨询期间,我也同样一次次失去对自己的耐心,之前每每创伤症状出现时,我会责怪自己,为什么身边的人如此善待你,都无论如何捂不热你的心,你何时能表现的像一个“正常人”,而不是一个惊恐、受伤的“小鸟”?而起初是心理咨询师帮我看到虽然反复,但螺旋上升的曲线,而后来则是我自己觉察到,自己日渐减轻的症状和越来越灵活的样子,以此激励自己,同时更有耐心得陪着自己自然地开花结果。

    写作此文,只希望通过本书片段及个人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以信心。从一开始焦虑性抑郁,我不知为何就坚信自己可以疗愈,甚至有大愿,不止渡己还要渡人,同时我还知道,不止我如此,人人皆如此,皆可为。如书中所言,“我们共有一个本我核心——必不可少的人性,这种人性,和平是它的本质,思想是它的表现,无条件的爱是它的行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