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的理解(二)

2022-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家有儿女李永臣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循环,我们知道在良性的教育学循环的背后,潜藏着另一个循环,一个“非此即彼”的“恶性循环”,请注意,这里干国祥老师用了“非此即彼”这个词,那么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循环不是良性的循环,那么它一定会是恶性循环。

良性的循环是一个“克服困难——获得成就”的循环过程,其实我认为简单来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在一个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成长。

我们知道这个循环的中心是“学生”,而让这个循环真正循环起来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我们老师,正是我们决定着是引领着他们走向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所以说我们不仅仅给他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未来奠基。

干国祥老师提到,“我们可以把教师在促进学生步入良性的教育学循环中能做的事归为三类:一是开辟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不同孩子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就;二是在所有孩子必须穿越的重要的精神领域,即智力生活中,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能够自己去克服困难;三是采取一种成长性的评价,即肯定学生的探索过程,在学生不会学习时不进行粗暴地打分,而是设法让他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后再进行评价。”干国祥老师认为,“教师的评价是教育学循环步向良性还是恶性的第一推动力。”那么,我们评价的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受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后天教育、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每个孩子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等都存在着不同,每个人承受失败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独立个体的循环,如果我们“以死板的统一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以外在的社会需要强迫学生,以粗暴的评分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畏惧之心”,那么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把孩子引向了恶性循环,所以老师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是否能走向良性循环,这也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实现自我的不断成长,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