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69章 哀兵必胜
【第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关于战争,人类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战争。老子反对战争,但不反对甚至支持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在第31章,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全面地反映了老子关于反对战争的态度。
但是,对于侵略战争,也必须严阵以待,否则,自己如果被敌人消灭了,何谈大道?
因此,对于战争,老子的观点是:不主动发起战争,但可以奋起反抗侵略;敌人来袭,我不会主动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老子说,这话我是听人家带兵的讲的,但老子在这里引用,就反应了老子的态度。老子接着说,以这样的原则作战,就是说不要随便动用军队,不要随便卷起袖子就上阵,不要随便攻击敌人,不要随便使用兵器。这实际上也就是以静制动的原则。
战国时代,北方的匈奴经常侵略各国,特别是北方的赵国、燕国与匈奴战争不断。李牧是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剪、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李牧下令:“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如果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此后,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十多年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李牧抗击匈奴,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老子“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思想。
同时,在战争中,不能轻敌。如果轻敌而贸然进攻,老子说,这就让我丧失了我的“宝”。什么宝?也就是第67章说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
任继愈说:“本章是讲用兵打仗的道理。老子以退为进的方针,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主张。这条总的作战原则是不全面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轻敌和双方兵力差不多相待的条件下,悲愤的一方将获胜等见解还有它的合理的地方。”(任继愈《老子新译》)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也就是“无行行,无攘臂,无扔敌,无执兵”,是不摆阵势、不主动出击、不随便攻击敌人、不要随便使用武器的意思。“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也就是“哀兵必胜”,是说主观上不愿意打仗,但在受到敌人攻击的时候,不得不带着悲愤的心情迎击敌人,而这种情况下容易取胜,甚至以少胜多。“抗兵相加”的“抗”,也可以理解为“伉”,即对等的意思,也就是当两军势力相当时,士气高涨或情绪悲愤的一方容易取胜。这种哀兵必胜的形势,却又是大道运行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导致了无数无辜人民的死亡和战争破坏。在战争中,德国制定了种族灭绝计划,西欧多个国家,东欧的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部分地区,纳粹无差别地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杀,据统计,整个二战中,被纳粹用各种手段屠杀的平民有几千万,而日本的残忍程度有之而无不及。全世界人民掀起了反对法西斯的斗争,哀兵必胜,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