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居仁与《居业录》
文/冯会明
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干县梅溪人。他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奋志圣贤之学”,在明代“正道显晦,异学争鸣”之际,“毅然以斯道自任”,以传承程朱理学为已任,是明初诸儒中恪守朱学之最醇者,被誉为“明代醇儒”。以高尚的品格和操守,成为明初“道学”学者之典范,受到晩明学者的普遍尊崇。《明史》本传评价他“人以为薛瑄之后,粹然一出于正,居仁一人而已”。在他逝世百年之后的万历十三年(1585),胡居仁被从祀孔庙,追谥“文敬”。
胡居仁以躬行践履为主,勤于讲学,严于著述,存世作品有限。《居业录》是胡居仁讲学时留下的语录,也是他精研圣贤经典且“躬修体验”之后的心得结晶,《居业录》指示了学者进入圣贤之域的路径,被视为道学正宗,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评价。
一
《居业录》的主旨内涵
胡居仁是一位布衣学者,一生自甘寂寞,绝意仕进,远离官场,布衣终身,困处乡间,以礼吾、南谷书院讲学终其一生,两次短暂地担任庐山白鹿洞书院洞主,可以说是他学术生涯的最高峰。因此,他生前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都非常有限。同时,他与明初诸儒一样,勤于讲学,却不事著述,存世的作品很少。除《居业录》外,还有《胡文敬集》三卷、《易像钞》十八卷,均被《四库全书》收录。《居业录》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胡居仁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居业录》,是写其自得之书,记载的是胡居仁精研圣贤经典且“躬修体验”之后的心得体会,大多是他讲学时留下的语录。共八卷,一千一百九十九条。之所以命名《居业录》,其女婿、弟子余祐认为“盖取《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之义也。”孔子在《周易·乾·文言》中也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也就是说,君子通过外在的修理文教,修炼言辞;内则立其诚意。内外相成,则功业可居,圣学可致。所以命名为《居业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