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金 :详品红楼,阅读生活 Z05216131
《红楼梦》赏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闺中怨女,吊影残楼,被敛霞遮住一二三分愁苦情肠。
——题记
红学,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雅者骚人亘古不欲罢不能终了的话题,曹公曾暗暗笑讽自己“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后世之人也曾在怜曹公,曰“被更五阅,哭成此书,书未至,人亡而已,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在中古文学史上留下绚丽华重的笔墨,我辈在译读红楼梦时,谁都无法真正的体会到作者在写此书时将自己的悲惨命运同书中贾府官宦世家逐渐落寞的经相相结合起来时的孤寂空聊之情。我想在此我也仅能够怀揣斗胆冒味写下,对曹公经典之作的片面见解吧。
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大荒无稽山下补天顽石因通灵后,羡叹人间富贵乡,绛珠仙子为报滴水之恩便有了这昌平盛世中的一段露水情缘。
身处红尘乱世,于混沌中迷失了双眼,于是七窍玲珑心智也被鳞伤个透,追名逐利,老于刻板似乎已经成为应有的常态,宝玉的出场打破了常态的规制,不被当下世人所接受。红学中的宝玉和黛玉是被附了特殊意义的人物载体,他们出身金粉世家,不为生活所困,身上自然不会沾染世俗的晦气,只留下才子的清高孤傲,看不惯刘姥姥的阿谀奉承,看不透追名逐利的庸俗,更是不能理解人们之间的勾心逐斗,于是以宝玉和黛玉为代表的才子佳人们不屑于世俗同流合污,可是没经过现实黑暗的洗礼,又怎会在那个腐朽的社会生存下来?
红柳梦里的千百人物中各有丑态与美态,他们是作者精心雕琢下的玩品,因美丑的相会交映,使得人物形象特点了然于纸上,女子是水做的,遇上了污秽的男子,再清澈的水源也被污染的没了灵性,贾府中,四春,湘云的命运读起来令人心碎,在贾府逐渐残败的时候,人情冷暖才是世间的大爱,在对外保持大户的门面同时,家里已经运转不周,贾府的衰败并不是一时造成的,也不是一个人造成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世代子孙的纨绔,没有先祖的遗风怎可会长久的存在永昌,一个昌盛的国家,没有贤臣明主终而会走向衰败之路,在整个小说里面王熙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地位、命运紧紧的同贾府的命运串联在一起,贾府的衰败,沉浮与她有着直接的关系,她对贾府的衰败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审定。
首先,自王熙凤接收掌管贾府开始,贾府已经开始进入到,今年需要吃来年、后年的地租的地步,这是先祖后就有不良子孙开始败坏家业,在外行不良之风,所以到王熙凤这,即使是有大罗神仙实力也是回天乏术,无可奈何。此外,王熙凤对待吓人的严苛,使得下人当差时也是不敢亵慢,使得贾府在短暂时间内还可以继续运转,比甄府,薛府晚落败了一些年,贾府本是一个注重礼教,尊师重教的家族,可惜后世子孙不识民间疾苦,一味的糟蹋祖上遗德。然后,王熙凤在对外高放高利贷种下了恶果,使贾府被抄家时,一度处于水深火热的地步。秦可卿,生前曾与王熙凤二人交情上好,在秦可卿死后,曾托梦给王熙凤,让她多多修建学堂,一来可以,效仿先祖之遗风,使后代子孙饱受教育二来可以避免当家境落魄时还可以勉强度日,不至于太过落魄,可王熙凤,并没有聆听教诲,终免不得萧残的结局。
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均在小说中体现,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抵如此。
谈红学,不得不谈的是宝黛他们之间的悲恋,与其说是上层社会的婚姻状况,倒不如说,直接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自古至今,爱情是一把双刃剑,爱情可以滋养人的心性亦可以摧毁一个人。宝玉与黛玉,由于一开始的朝夕相处,平淡不经,到后来宝钗的到来渐生嫌隙,由此,慢慢导致,贾母等诸位长辈开始对黛玉的狭窄心性建生不满,在爱情中,他们做不到推心置腹,没有推己度人的心胸,将满腔的话语,最中只是化作了声声长叹。封建会因制度下的包办婚姻,就这样毁了三个才子佳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千古的情话,宝玉也对黛玉说过“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而”。宝玉也曾说过“禅心以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可惜,同样、类似的话,宝玉也对袭人说过。所以宝玉是多情的男子,他看似是社会新产物,却又有旧社会上的陋习。在黛玉去世后,最终的宝玉确实是出了家,可毕竟是在家境寥落了,对俗世生活大彻大悟了一番,才想远离红尘滚滚,皈依佛门。
在情情爱爱里宝黛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可惜还是逃不出悲剧的结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爱情,在生活中扮演着调料剂的角色,有了它,生活会有滋有味,更加丰富多彩,可是没有它,生活还是要继续,一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的是人们对待他的不同情节。黛玉临终时喊出“宝玉,你好狠的心啊......”我们不能指责宝玉辜负了黛玉,这大概就是封建社会下包办婚姻最平凡普通的常态吧。在爱情中,宝玉没错,宝黛没错,宝钗也没错,错的是社会不合的礼法。黛玉,先走了,她留给宝玉的是痛苦和懊悔,毕竟,有时候,活着的那个人最是痛苦。
曹雪芹笔下刘姥姥进大观园可谓是给红楼梦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刘姥姥身为社会的最底层的辛勤劳苦人民却有着那个社会最美的灵魂,在贾府败落后,众官宦便树倒猢狲散,尽量与贾府撇清关系,不与其往来,有甚者,还想借机踹上一脚,所谓的墙倒众人推大抵便是如此吧。刘姥姥不忘恩情,帮助巧姐逃脱一纸荒唐的婚姻。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这个社会太过浮夸,人人爱说圆满话,在春风得意时沾沾自喜,在他人落魄的时候冷眼相望,贾雨村的官场上的起起伏伏,对人生的名利看的太过重要,在一场表面看似平静,内地里波涛汹涌的官场上一不小心就趟浑水,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是圣人的境界,贾雨村的命运是那个时代多少官员的写照,官员的相互勾结,百姓鸣冤不能得到正义的声张,于是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社会的雏形已经像是一幅画慢慢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中华文明礼仪之邦在此书里也能略略体现,古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注重培养一个孝义的民族,从贾府,薛府,甄府的子孙来说,无论其品性是多么的恶劣,但对带父母长辈均是恭维顺承。维持着一个国家,民族,家族的生生不息的涌脉便是精神,没健全精魄,注定不能长存。在社会的转型际,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来使那些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重新活过来。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寂良久的贾府终于迎来了“灭顶之灾”经过一场变故,贾府的辉煌不再,没了往日的气派,浮躁之气也被免压下来,后世子孙同时也借此事勉励自我。其实,在书的一开始就暗示了贾府不能避免萧残的事实。书云“贾府,甄府,”四大家族的关系本就是联络有姻,荣损于俱的关系,其他家族的相继衰败,贾府也自难逃起咎。
对于对成功失败的解读,书中也是解析的淋漓尽致,一首《好了歌》道破人生的真谛,“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时光越老,感触越深,还须乌飞林深处,浪花淘遍岸头,是是非非,成成败败,转头既忘方可大“好”。
曹公曾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吾书至此处,又何尝不是满纸的荒唐言?
叹幽幽古情,品一杯香茗,看书中人物变化多千,追名逐利,阳奉阴违,于道义中逐渐的沦丧了自我,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红楼幽梦仅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