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点文章不用关注

归因理论和认知失调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56人  心学和性格

【归因理论】

老太太不想让小孩在她家门前踢球,想了一个办法,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个硬币,告诉他们只要明天来踢球还有硬币,第二天她又分了一圈硬币,几天过去,孩子们天天来踢球,老太太天天分硬币,突然有一天,老太太对又来踢球的小孩说,我不分给你们硬币了,于是来踢球的小孩越来越少,最后都不来了,孩子们说“她都不给硬币了,我们干嘛还来踢球?”

……

(《几个有趣的案例——消费者行为分析》)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归因理论,它是用来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论。心理学家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几种看法:

(1)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则不能增强一个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工作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一个人加倍努力去工作的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遭遇到突发性事件,如火灾、地震),则不一定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坚持努力行为。

(4)假如把失败归因于所从事的活动太重、太难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很可能会降低一个人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坚持性。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状态和工作业绩。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对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所以心理学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行为和行为的原因一样重要,一个人如果能正确分析自己行为的原因,可大大地强化自己的激励水平。

……

比如,当有人问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

爱迪生面对试验的许多次失败,不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任务太难,而认为那是必经的过程……

(《事半功倍的心理学》朱彤,ESBN-0001-0004-306)

【认知失调】

……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可是世界上仍然有为数不少的烟民存在,如果你意识到吸烟的不利影响但仍在吸烟,你将如何说服自己,从而降低你的认识失调感?

从公式可知,认知失调程度越强,驱使个体减轻失调的压力越大.个体减轻失调的方式有三种:

(1)改变失调关系中的认知因素。例如原来是“吸烟有害健康”和“我吸烟”。为了减轻失调则可改变为“我将不再吸烟”,即用改变行为意向或行为的方式来解决失调。

(2)否定X。即:将“吸烟有害健康”改变为“吸烟能振奋精神和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用否定的态度来改变对自己的压力。

(3)对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如只承认吸烟对健康有些害处,则可以用“我今后可以少吸烟”、或“世界上吸烟而长寿的不乏其人,我可能是其中之一”等进行辩护。

弗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于1957年发表后,立即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中心议题,并在15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是实验研究的主要课题。1959年他和同事还进行了一次经典性的认知失调实验,影响极大。他们让大学生受试者做一种极其枯燥无味的工作:把十几个钥匙放进一个盘内,然后又一个个地取出来;然后再又放回去,又拿出来。这样反复来回机械地工作半小时。然后又让他们做同样枯燥无味的工作,也是半小时。在实验中,除控制组外,所有的受试者在工作完毕后要求对等在门口的一个妇女(研究者的同谋)说谎话:“这项工作是非常有趣而愉快的”。同时,给一些说谎的受试者1美元做奖赏,而给另一些说谎的被试20美元做奖赏。最后,要求所有被试说出自己对工作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得20元的被试组和控制组,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枯燥无趣,不大喜欢;得1元的被试组大多数人则说,从事这项工作是有趣的、愉快的。研究者对以上结果的解释是:1元得奖者为了搪塞自己,于是用“工作也还有趣”来协调心理上的平衡。由于内心没有认知失调,当然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思想;20元的高奖赏组被试,由于高报酬的影响,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说次谎是值得的”为理由而心安理得。这项实验发表后得到广泛的赞扬和讨论:有人觉得,它能发现一些很不明显的,或者和我们通常的印象相反的东西,但也引起许多批评。还有人认为,许多行为主义难以解释的,现在被这一理论解释了。例如:一个不容易进入的团体中的成员,越为人们尤其是想参加的人的尊敬和羡慕;当自己觉得做了一件看上去很愚蠢或不道德的事后,当人们改变原先的看法时,也会使自己相信其行为是有些道理和公平的。比如,吸烟者会说:吸烟和癌症的有关证据不完全。考试作弊的人会说:人家都在作弊,我为什么不可以作弊!等等。虽然对认知失调理论做了许多好评,但人们认为,这个理论的实验设计往往用欺骗的办法来进行,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渐渐地失去它的光辉,于是出现了“归因”理论。

……

(《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赵萍 )

归因理论和认知失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