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总喜欢给孩子发火?

2020-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JoJo说

晚饭的时候,因为孩子吃的有一口没一口的,坐的也歪七八扭。爸爸很生气,说:“你要是不好好吃,等我吃完了就把饭直接端走,你就别吃了!”孩子也有点生气,说:“你说的真不好听,p”。结果爸爸更生气了,直接放下筷子,盯着孩子说:“以后就没人能管你了是不是,信不信我收拾你?”

只要家里有孩子的,相信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从来就不会少,为什么孩子和家长之间会冲突不断呢?

在我看来,对孩子发火一共基于四种心理:

1、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当你感觉到,孩子没把你说的话听进耳朵里,你希望孩子要按照你说的来的时候,孩子却有自己的想法,偏偏不听你的。

2、作为家长的自恋心理受到伤害

当孩子说出反驳你的理由让你无言以对时,你觉得受挫,但是又必须扭转局面,所以只能以体力上的优势让自己重新回到主导地位中。

3、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你讨厌的部分

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语言,让你觉得特别不舒服,其实是你对自己内心某部分讨厌的投射,可是你没意识到或是不愿承认的时候,就会对别人身上相同的部分特别敏感,孩子只不过是变成了镜子。

4、情绪的唤醒,迁移和叠加

因为孩子的某种言行,唤醒了你内在不好的体验;或本身不好的情绪在孩子行为的催化下变得加剧;再或者因为孩子的言行导致了你身上发生一系列糟糕的事情,你把它们都归因到孩子身上。(这个以后需要单独列出来说)

可是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活生生的人啊,我们有冲突,只是因为大家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做事方式不同,成年人考虑的是社会规则,社会潜规则,在意别人的看法,在乎自己的面子;而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哪有那么复杂?他考虑的就是这件事是不是好玩,我要不要尝试下?孩子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小年纪就看人脸色无比懂事的孩子,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可怜的,因为没有人去承载他们的情绪和活力,所以导致了他们在本该释放天性且无限可能的年纪,早早的给自己带上了枷锁。

对于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冲突,真正能分出绝对是孩子错家长对的事情太少了。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家长是处于天然的优势地位,自带优越感的,觉得你是我生的,是我赚钱养着你的,但这跟孩子必须要听你的能直接画等号吗?如果家长永远用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跟孩子说话而不自知,孩子又怎么会信服?真正好的家长,会相信孩子,只做引导者而非评判者,愿意放下自己高贵的身段,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让孩子在做一件又一件事情中学会规则,分辨对错。

这个时代养育孩子的路真的是太坎坷了,一方面各种育儿专家给出了海量爆炸的信息,不看点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已为人父母;一方面又觉得育儿理念的很多想法是反人性的,家长会觉得,臣妾做不到啊,脾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记了(包括我自己)。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缺乏对自己,对孩子的认知而已。没错,育儿也是一门技能而非知识,不能习得,只能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跟自己做斗争,不断跟自己想要做主的那颗心做斗争。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自始至终他们需要的只是三个字:看见感。你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真的看见他了,看见他在做什么,明白他想要什么。不要悲观的以为孩子的成长,如果你不干预就会剑走偏锋,事实上,正是因为家长“致命的自负”,过度的干预孩子而最终付出了代价。就像宏观经济学里那个辩论了10年还没有分出对错的辩题,政府(看得见的手)该不该对市场(看不见的手)干预?完全不干预的话导致贫富差距太大,大量失业发生,社会不再安定;但是对市场没信心,干预太多,也会自食其果。美国曾经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政府过于自大,公然立法要求银行必须贷款给没钱买房的低收入者,违反市场规则,才导致了次贷危机。换成家长和孩子也一样,孩子的成长有他自己天然的规则,家长作为领航者不能完全不干预,但也绝不能干预太多。我们在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在他受挫的时候,支持他;在大是大非,习惯养成问题上的时候,引导他。

如果孩子心中的自我,和家长心中认为的孩子应该有的自我,这两种力量相悖的话,孩子会非常痛苦,如果这两种力量能够相合的话,孩子就会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心。在养育这条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至少要保持初心,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你对Ta的爱,不会因为Ta做了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改变,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