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好自己就行了
晚上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
先生说买的菜一斤都长了多少多少钱,我说一个大学生熬夜把身体熬垮了。
孩子站起身来往房间走去,我问:“儿子,干啥呢?”
孩子说:“没意思,我拿本书。”
我突然更清晰地意识到,有时候看着是闲聊,我和先生散发的包子味都是想弄孩子的感觉。孩子不加入聊天中来,就是可没意思。想要一起聊,一起愉快地玩耍,那就不能一张嘴都想弄点啥的感觉。
又吃了没几口,先生拿起来手机跟孩子说:“好久没给你爷爷奶奶打电话了,我给他们打个电话。”
先生就边吃边跟公婆视频通话着,这中间我也跟婆婆闲聊了几句。说到婆婆头发都白完了,孩子伸着头说:“叫我看看。”孩子拿过去先生的手机,跟公婆聊起来。婆婆告诉孩子自己也学会刷小视频了,孩子听了哈哈大笑。
他为啥笑这么开心?同频的感觉,婆婆也会用小视频,让孩子感觉婆婆跟自己成一伙儿的了。
一家人说说笑笑的,愉快地结束了吃饭。
前几周因为打个电话氛围都弄得可不得劲儿。
先生打通电话,一会儿叫孩子“赶快给爷爷奶奶聊聊天儿”,孩子兴趣不大,先生又喊我。
我看出来,先生主要是想让孩子跟公婆聊天。但那个当下打通了直接往孩子手里塞电话,孩子很反感。那头公婆的声音传过来,喊着孩子的名字问作业写完了吗?考试第几名?咋不愿意跟我们说话了?
孩子见实在没法了,附合着应两声,能看出来明显的不高兴。公婆明显也有点失落,这才一年多不来郑州做饭照顾他,都不想理他们了?
但先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要的效果,看起来祖孙和睦,孩子孝顺配合,婆媳也是亲如母女,表面风平浪静,一片祥和,实则暗流涌动,各怀心事。
又有一次,事后,孩子恼了说:“爸爸,不要把电话给我非得让我说,可烦!”
我跟先生聊这事儿。我说:“咱跟父母打电话就正常打,咱就聊咱的,用咱愉快的氛围来吸引孩子,孩子不加入咋办?也不着急。主要是做好我们自己该做的,下次你试试。”
先生听话照做,效果不赖。
这件事又让我深刻地明白了,跟父母通电话表达孝顺,不是孝顺给孩子看的。很多时候言传不如身教,我们就做好我们自己的,去影响孩子就行了。
想让孩子跟公婆通电话,强制会导致适得其反。通好我们自己的话,真正做到了眼里有父母,心中有父母,话语里都是父母,好的影响就水到渠成。
养孩子的过程,很多时候是父母养自己、修行自己的过程。
成长日记:
1.早上送孩子到学校接送点,等红绿灯的过程中特别堵。孩子说:“爸爸,你为啥要走这边?这么堵!”先生说:“你妈让停这里的。”孩子很生气地冲着我吵吵。
“你先下车吧,着急怕迟到,是不是?声音温柔点。”孩子拎着行李走了。
为啥要在这边停,学校规定的,不要在路口停,红绿灯直走。我要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再对学校抱怨一顿?我跟先生说:“其实,你就回应孩子个好的,爸爸知道了。你咋反手把我卖了?”先生说:“没考虑到。”这货的业务不知道是咋做出来的?在家庭里的沟通模式真是令人担忧。
2.做的蛋炒饭,色香味俱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