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随笔:如何理解不愿呆在城里的老人
我们可以通过觉察别人的生理、个性、认知因素来理解人,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与环境来影响人,进而深刻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投射的反映。
社会现实要比理论思维复杂的多,也有趣的多,稍微留意观察,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有位老爷子,本来住在城里子女家帮忙照看小孩子,就这么过了一年多,突然受不了了,非要回自己农村家里去,理由是在这里得看脸色,不受尊重,呆不下去。
回去后,遇到熟人就诉苦,任谁劝说也不听,就是“不高兴、不听劝、不回去”。
这个现象说起来其实也很常见,不仅仅老人家会如此,普通人也会这样,遇到事一意孤行,坚持己见,听不得劝说。
给个原因分析很简单,有时候也非常有必要,这是理解接纳别人非正常言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如老人家这个行为,从生理上分析就是年纪大的缘故,毕竟年过七旬,可能存在老年性脑器官退化问题,尤其对比过去言行,如果突然明显不符合常规,则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必要时候一定先去医院检查。
这就是为何要注重生理因素缘故,比如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一个初中生如果没有独立自主表现意识,从来不与父母顶嘴冲撞,你不觉得要担心这个孩子心理状况吗。一个为人母为人妻的女士,如果总是表现的男人一般,你不觉得角色有些异样需要看看问题所在吗。
当我们意识到一个人处于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时候,为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其实这就是生理特点导致的认知理解。
除了生理因素,还有社会环境因素引起重视。比如一个住在孩子家的老人,只要不是迫不得已,只要有自己可以单独住的家,一定不会习惯的。这无关其他,只因为不自由,受拘束,不舒服,知道这家的主人不是自己,无法随意摆放东西,不能想干嘛就干嘛,人性如此。
古人云,人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看看这三样样样都有安全感,舒适感,习惯感,无拘无束感,这才是家的感觉。别人家再好,哪怕是自己孩子家,毕竟不是自己的自由之地。
当然除此之外就要分析心理原因,一般可以认为人格特性是一块,这个就是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还有就是知情意心理过程。不愿意住在城里的老人家,意志行为要坚决回农村,背后则是生气不满意的情绪感受,情绪后面则是不被尊重的认知,这个推理过程清楚印证了那句话: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解释引起了情绪,进而导致言行表达。
由此改变行为,根源就要改变认知,可是我们还知道一句话,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改变别人是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情。事实上,改变别人认知是最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老年人,这个你懂的。
这样看来,想要帮助或者改变这个老人家,生理不能改变,心理个性很难改,认知情绪也难改,那么余下的就是行为和环境了。
行为与环境不仅仅与对方有关,更是与我们有关,是可创造的,比如改变我们的言行来创造更适合老人的环境。这个可以做的很多,方法也很多,重要的是先有理解对方的一颗心。
其实,关注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除了关注对方的,更要关注自己的,更重要的是借此深刻理解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个反映一定不是客观的,经过大脑加工后会歪曲,是投射,甚至是幻觉,只有如此才能透彻理解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已。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觉察别人的生理、个性、认知因素来理解人,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与环境来影响人,进而深刻理解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投射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