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电影《起跑线》

2018-06-11  本文已影响53人  大嘴狗杨贝贝

    《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而这所谓的名校,还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

分享电影《起跑线》

        整个过程思路都比较清晰,当然电影中的巧合都是为了情节所设,主要反映当时存在的一些阶级划分,不同身份面临的教育问题,其实和中国的一些教育制度也有相似之处。富人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上的学校和穷人的都是不一样的,教育也分等级,上层社会以英语为主,孩子从小就必须要把英语学好,而作为印度人没有先从自己的母语开始重视,我再看的时候这点是理解不了的。印度虽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为印度主要的语言印地语应该也有同样的地位吧,而上流社会尽然嘲笑讲印地语,只有讲好英语才是身份的一个象征。

分享电影《起跑线》

        一流的学校还要对家长进行一系列的面试,拉吉和米塔也要接受培训,参加面试,还要英语熟练,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必须符合上流社会的要求,于是他们夫妻为了孩子上学拼命的学习,背诵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后没有通过的原因竟然不是他们有女儿有问题,而是学校不想录取店铺老板的孩子,学校认为,如果孩子的父母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他们就不会过多关注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是扎心哦.扮演上流社会失败,他们又想去扮演社会底层的穷人争取要一个名额,让女儿去上一流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本身属于中产阶级家庭,去扮演穷人也是一经波折,也融入不了穷人的这个阶层,在贫民阶层刚开始虽然都比较排斥他们,后来这些贫民窟的穷人都接受他们,源于他们的善良的邻居,邻居不息通过自己故意被车碰到,争取一些钱给予吉拉让他们的孩子可以上一流的学校,虽然方式过于极端,但是内心还是很善良的,反应的贫民窟里面也有人性的一面伟大。在皮雅进去好的学校,而邻居的孩子没有进去的时候,他们很失望,当时邻居给自己的妻子讲了一句穷人就该这样没有资格大起大悲,看的时候觉得真的很扎心,不过呢,他又安慰自己的儿子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孩子,不录取你是他们的不幸,也可以看出贫穷的人民并没有自暴自弃,在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这点也很值得去学习。

分享电影《起跑线》

      在皮雅进去一流学校上学时候,他们夫妻也搬出来了贫民窟,开始过起了自己之前的生活,而拉吉内心感觉不安,因为始终觉得是他们把邻居孩子上学的名额抢走了,于是他们开始救赎自己,决定为公立学校捐款,改善公立学校的教学环境。当邻居到他们家去感谢捐款人的时候,最后得知竟然是拉吉,拉吉一直都在欺骗他们,就是为了女儿能够进去一流的名校,想到学校去举报他们,在中途中和皮雅见了一面,皮雅乖巧,懂事,善良的举动打动了他,又不忍心去举报了,其实孩子是无辜的,最终拉吉被邻居的善良感动决定去找校长,去告知实情。震惊的是,校长是故意的,校长的理由是:如果我把这个学位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怎么从中受益?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富人加大力度贿赂她,真是一种现实的讽刺,也很真实。

分享电影《起跑线》

      电影的结局就是拉吉去学校在学生表演的中间环节,自己去把校长的实情全部讲了,有的家长内心很认同,但是一直都没有给予掌声,这个也很现实都是反映人性的。最终拉吉离开这里把女儿送进公立学校。这样的结局带有着自己的政治立场,想起到表率作用带动人民去公立学校,也希望国家对公立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如果人人都想着自己,国民的素质也不会提高,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应该是电影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吧。

分享电影《起跑线》

    《起跑线》的题材非常大胆,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

    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内也是如此,尤其是现在父母都很焦虑,从小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最多钱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当孩子还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安排的满满的,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很多童年的乐趣,从小孩子之间也都进行着攀比,在孩子本身就是童年时代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引导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就可以了。坚持学一到两个孩子本身喜欢也可以。大部分孩子长大了学习忙的时候,从幼儿园,小学阶段学习的兴趣班基本上都成了自己以前学过,就没有下文了,而反而就坚持学习的一到两个的一直伴随他们成长。中国的父母不要把这种焦虑的心态从小就带给孩子,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从小好好培养孩子独立,坚强,善良这些品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