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红薯地

2022-06-04  本文已影响0人  Helloe

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儿时是伴随着红薯长大的。

那时一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养家。母亲种着几分田,粮食却总是不够吃,所以那时我们家的饭锅里,总是煮着许多的红薯当饭吃,有时我们放学回家,饿得肚子呱呱叫的时候,也总是生吃或烧熟几个红薯充饥,红薯成了当时我们战胜饥饿的法宝。

我家院里有一块荒地,母亲用柴刀砍去荆棘,用锄头挖去许多树根草根,开辟出几块地来,种上红薯。红薯种是上年留的,埋在土里发出许多苗来,待长到一米多长的时候,父亲把它们剪下来,再分剪成二三十厘米的小段,一段一段地插到泥土里,用土稍微盖一下就好了。红薯不用怎么打理,什么土壤都行。

那时候没有化肥,母亲去山上扫些树叶之类,烧成灰盖上去,就算给红薯施肥了。一到秋天,母亲便带我们一起挖红薯:长长的红薯藤割下来,切碎了用来喂猪。

挖红薯时,总是母亲在前面一垅一垅地挖过去,我和哥哥便在后面把它们拣出来,用手抹去上面的泥土,一个一个地把它们摆在簸箕里,通常是挖烂了的放在里面,大的完整的整齐地摆在外面,到了满满一担的时候,父亲便挑在肩上晾晒出去。

挖烂了的用来喂猪,完好的或是煮着当饭吃,或是烧着充饥,还有的被切成红薯丝或剁成红薯米晒干保存,也有的会做成红薯粉……

我还记得有时母亲会挑着红薯送去卖钱,补贴家用。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父母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着我们的大家庭艰难前行,我们也很懂事,总是帮着家里做这做那,尽量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那时留在记忆最深处的,都是关于红薯的回忆。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了,我们的家庭也和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平凡家庭一样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小康之路。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升了,现在,我买了房子住到了县城里,父亲和母亲再也不用侍弄红薯地。但他们习惯于那里山清水秀的环境,也离不开故土上热情淳朴的乡亲好友。

只要我们回家,回城的车尾箱里便塞满了大米、蔬菜、自家的土鸡蛋等等,当然,有时候也少不了给我们几个红薯,儿子说,虽然大街上吆喝着卖的烤红薯烤鸡蛋香气扑鼻,但总感觉吃姥姥种的格外香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