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山千黛书评——艺术文化类

从物见色,《金瓶梅》物品考证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86人  山千黛

每次看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除了特殊提及的物品之外,总是把那些名称复杂的服饰、器物描写略过去,不是因为描写的不生动,只是因为对古物不熟悉,看了也并不能想象出具体的样子。读这些书,很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忽略细节的阅读过程,让人对作品内容有一层陌生感,很有遗憾。所以,看到专心讲解古代物事的书,总是读的津津有味,借机弥补自己的欠缺。

《物色》就是这样一本有意思的小书。这本书是扬之水研究《金瓶梅》中涉及的服装、首饰、器物的成果。正如扬之水所说,这些小物件在《金瓶梅》的研究中无疑是小中之小,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而扬之水正是从这小物件上入手,把文字描写中的物品,与出土文物、古籍文献、字画等多方参照,精心考据,把物品的具体款式、材料、制作与实物联系起来,讲解细致可信,实物配图又让人大饱眼福。

古人对一应物事都很讲究,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各类日用品都选择上好的原料由匠人精心制作,可以算得上是艺术品。其物本身就具有值得欣赏和琢磨的“色”,这也是《物色》中的主要内容。若再把物品联系到所用之人的言语、行事上,能见出人物性格、家势变迁和社会风俗,更得“以小见大”之功。

贴身使用的物品,像首饰、汗巾之类,不但能看出古人生活的日常习惯,更能牵引出隐藏的亲密关系。比如发簪、钗子、香囊、荷包一类,往往是传奇小说中男女定情的常见信物,最容易牵出隐情。

《金瓶梅》第八回,潘金莲从西门庆头上拔下来一支簪子,却是孟玉楼的“一点油嵌名簪”,金莲自然觉得西门庆变心了。这支“一点油嵌名簪”,“一点油”就是簪子的款式,簪子头是金的,而簪子脚是银的,簪脚插在头发里,不外露,银的也无妨,金簪头露在外面,用金的显好。“嵌名”是说孟玉楼偏好在自己的簪子上錾一句嵌名诗“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类似签了名。“一点油”是比较简单的簪子款式,簪头雕刻精致小虫的草虫款,更加美观,继承了不菲遗产的李瓶儿就有类似款式。

再比如䯼髻,是明代女性常戴的一种假发。普通小户人家没那么多钱,只能用头发编制,大户人家财大气粗,则用金丝银丝编制。宋慧莲不想“成日戴头发壳子儿”,想让西门庆给她编银丝䯼髻。“头发壳子”就是说她原来的䯼髻是头发编的。西门庆担心大娘问起来不好交代,宋慧莲早想好了借口,只说是从姨娘家借来的。因私情得了超出自家财力的头饰,自然需要编好了借口隐瞒下来。

随身携带的物件,除了美观之外,还有很多实用价值。比如吴月娘曾经带着“金三事儿”,西门庆的汗巾上一头也拴着“三事挑牙儿”。这“三事”,是指耳挖、挑牙儿这类小物件儿,还可以有粉盒、香茶盒等,其实就是随身携带的小工具包。三是泛指,不一定非要三样,是通称。女性可以将这“三事儿”做成佩饰,兼顾好看和实用,一举多得。

人情往来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物品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气。人们之间互相送个物事、礼品,总要用个盒子装好,既美观、郑重又好拿,不好空手单拿着东西去送。收到礼物,也常常需要回礼,礼尚往来嘛。这就经常用到漆盒。漆盒也有很多样式,这里不一一列举。漆盒的用处很多,可以当食盒,来往赠送食物糕点,还可以盛放拜帖、请帖、礼贴、笔墨、契约、图章、常用药等,也算是出门的随身物品,就像今人出门多数都要背包一样。

服饰配件、汗巾、鞋子、木床、漆盒等,都是明朝日常生活必备的物品。扬之水正是从这些习以为常的物品中,去考证物品的原貌、功用,还原《金瓶梅》琐碎日常中的真实细节,从《物色》中带人领略明朝社会风貌。

2018.06.26雾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