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观点
今天又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其实不是读传习录,因为我根本读不懂,读不下去,我只能读前言(岳麓书社版的)。
前言列举了王阳明的五个主要观点,分别是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外无物、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首先,我要说的是,王阳明的观点有经世致用的鲜明导向,关注点是人该怎么做,是一种为社会需要而创设理论依据的哲学,而非一般性的,由客观科学发现引发相应社会变动理论创设。
后者,比如说达尔文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而引发了社会达尔文学说;从生物学而言,达尔文理论是有符合观察的,然而就社会福祉而言,达尔文理论却遭人唾弃。这种理论为推行殖民主义、种族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所以,王阳明为了正确的社会理论而编造出一种并不一定符合客观的哲学理论,这种作法,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
在此就五个问题,我简要写一下个人初浅的想法,与王阳明的原意或许一点边都不搭:
一、心者天地万物之主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这不外就是说,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主体,心又是人的主宰,那人心自然就是宇宙的中心了。和西方数千年的观点一样,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人是万物之灵,这几乎没有什么可辩驳的。
二、心外无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可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我认为,这个意思是说人认识不到的物对人而言便不存在,人意识到的物对人便存在.
比如中医讲的五行,五行存在不存在?很难说.但中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相信中医,并且治病、强身都是靠中医,那么五行对他来说便存在。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相信日心说,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那么对他而言,太阳就是绕着地球转的。太阳东升西落,他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又不耽误他吃饭穿衣。
由此而言,世界的存在是由人感知而来的,如果没有人的感知,谁又来做出世界存在这一判断呢?
而且,人们认识到的事物,人们能说出的事物,并不是事物本身。“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认识到的事物都是片面的,都不是真正的世界。
心外无物,并不是说没有人、没有心就没有物,而是说,在人与物、心与物的交互中,只有人心能认识到才能发生交互。
再举个例子,比如古人相信有雷公电母,相信如果被雷电击中就是因为被上天惩罚,他自有一套体系,自有一种认识,依靠着这种认知,人和自然相互作用。
这就是心外无物。
三、心即理
这个我没搞太清楚。
大概是说天地致理都在人心中,大致和我刚才说的上一段类似吧。
大学讲格物致知。万事万物都蕴含致理。王阳明似乎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反过来用,人心本来一切俱足,事间道理不必向外去求,要求诸于内心。
内心澄澈,则能悟道,然而见君而知忠、见父知孝。
四、致良知
既然心即理,那么只有致良知,才能探寻出理。致良知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内心澄明的过程。感觉和修禅、修心比较像。
五、知行合一
即然心是本源,那么心里知道,就能行道;身能行道、必然知道。
这个就是把心理动机、行动行为混杂了。
有人知道学习重要,但因为害怕吃苦或贪玩,本身并不愚笨,但成绩不好;一般人会说,这孩子也知道学习重要,是知道做不到。王阳明大概会说,成绩不好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果认识到了,就会克服万难,搞好成绩。
我初浅地把“知行合一”理解为,只有你做到了,你才能说自己知道。
同时,这也与我所理解的“心外无物”一样,当古代人有某种现代人看起来奇怪近乎荒谬的观念,但是古人遵行照做了,那么他们就是知行合一也,虽然支撑这一行为的逻辑在他人看来并不成立,但对当事人而言,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心外无物,他的认识使他觉得理所应当。
这些观点都是很片面的,我今天写在这里,既是对前些日子看王阳明记录片的一点总结,也是将来再深入学习时好进行自我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