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读书有关的一切简书电影院道学•国学•养生

《我在故宫修文物》-从前慢,一生只择一事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29人  A味良明查
一生择一事

很庆幸自己在百无聊赖中打开的是这样一部影片,看见他你需要寻寻觅觅,爱上他只需要一秒钟。

1、“关于职业”

写本篇之前,我也翻阅了其他人写的观后感,很多提到了“工匠精神”,但我总认为,这样一部片子,如果只是想说明这些,真的有点小看了导演的眼界。电影虽“文物修复师”这一小众的职业展开,深意却是历史纵横中对工作意义的思考。

很多人对于骑行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的桥段十分中意,弹幕上甚至很多人因为这个原因,想去故宫工作。

即使是在故宫工作了几十年的王五胜师傅,也在感慨自己对于故宫的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去过。

书画作品,钟表、木器,每隔几十年就要修复一回,当代的修复师可以通过上一次修复的痕迹,猜测修复者的心理和技艺。这种岁月流转的奇特体验,不是每一个工作都能接触到的。

当我们看到一双一双灵巧的手在修复一件件甚至流传千年的文物时,是否也感叹过,对于这些器件,我们是否也是他的一个匆匆过客。

究竟,工作带给我们的是什么,通过日复一日的工作,工作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怎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恐怕是电影真正想探究的东西。

2.“关于格物”

电影中,好几个修复师提到过这样的话语,觉得在修复故宫文物的过程中,那些文物仿佛是活的,能通过日复一日的相处,变成生命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讲究“格物致知”,我们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物品,就如同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文物也和人一样,有他属于自身的气质。文物的修复讲究“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讲的就是尊重文物,尊重他们作为物体的独特性。

故宫文物的精美自不必说,每件文物必是经过能工巧匠巧夺天工之作,凝结的是艺术家们卓越的想象力和创作技巧,但是对于修复师来说,他们必须压抑自己创作的冲动,充分尊重文物自身的属性,是怎样的一种隐忍,何况他们中很多还是中央美院的高材生,各个也都是才华横溢,是什么让他们放下创造的欲望,年复一年的从事着这样孤独的工作。我并不想把这些全然归结于奉献,如果只是奉献,对于这份工作来说显得有些悲壮了。我更愿意相信的是,他们在和文物的对话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完成了这人生道路上最美的一次相遇。

3.“关于孤独

和大多数在写字楼里工作的大多数人来说,能在故宫这种鸟语花香,皇家园林中工作,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电影中还有一个这样的镜头,修复师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太和殿门前,故宫由于周一闭馆,空无一人,当年的末代皇帝溥仪也就不过如此,我将这一镜头看了不下十遍,觉得人生有这样的经历真的是太美好不过了。为了这样的福利,工作怎样都值得了。

但是如果真的要让我们日复一日的做着重复见性很高却没有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很多人心中最难以忍受的可能就是孤独了。在故宫修文物最忌讳急躁,早八晚五,不允许加班和熬夜,一年两年修复一个文物的事情是最正常不过的了。所以,我们在电影中能见到可爱的修复师们在故宫中打杏养猫,把故宫当成自己的家,把工作融入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从另一方面找到了工作的乐趣。

从前慢,一生只择一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